《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
【使用说明】1.同学们认真预习本课,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本文的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1.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蔡溃,遂伐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
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4. 齐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
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
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
——《史记•齐太公世家》5.孔子论管仲《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6.孔子论管仲《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7.桓公拜相“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8.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
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
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1.为下列字词注音:⑴颍( yǐng )⑵鲍( bào )⑶匡( kuāng )⑷衽( rân )⑸桓( huán )⑹贾( gǔ)⑺仓廪( lǐn )⑻召( shào )忽2.谈一谈你所了解的管仲。
(学生自由畅谈,或说生平,或说故事都可)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通读全文,疏通字词,把有疑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学生提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解决)三、通读全文,落实字词1.重点实词(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2)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占便宜)(对待)(3)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不久)(4)鲍叔遂进.管仲(推荐)(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生意)(6)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才能)(7)吾尝三战三走.(逃跑)(8)与俗.同好恶(百姓)(9)上服.度则六亲固(遵循)(10)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纲纪)(伸张)(11)孔子小.之(轻视)(12)匡.救其恶(纠正)2.重点虚词(1)以①不以为言(把)②齐桓公以霸(凭借)(2)因①因而予之(乘机)②善因祸而为福(凭借,把…转)3.词类活用(1)齐桓公以霸(词作动词,称霸)(2)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动用法,使……强)(3)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宰相)(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为动用法,为……死)(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6)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重视)(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耻)4.特殊句式A.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状语后置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宾语前置句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D.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E.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四、质疑释疑【当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关键是“无耻”、“羞”和“耻”。
参考译文: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翻译指点:谋,要理解成谋划;穷困,处境困难;还要注意补充所缺成分“使他”。
参考译文:我曾经为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2.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知己难得。
”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检查预习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取得如此的成就呢?1.自身的才能2.君臣知遇之恩3.朋友知己之情三、合作探究1.研读第二段,管仲做了一系列让人难以原谅的事,鲍叔却能谅解,反而还推荐他作相,为什么?明确: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
(自古知音难求,为什么?真正的知音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2.研读三、四两段,管仲的才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明确:内政: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效果:上下相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管仲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和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执政才能,才使齐国内部达到了上下相亲的政治局面,最终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
)3.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你如何看待他的人生抉择?结合历史名人对管仲的评价说一说。
司马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孔子:“微被发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近代梁启超:“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讨论交流,(3分钟左右)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
”4.结合教材助读,说一说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明确:从司马迁的遭遇可以看出他对管鲍之交心生羡慕之情。
是借管仲,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
(1)希望有知己。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