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
邯郸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这是一片古 墓群。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北朝墓群中俗称“天子冢”的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墓
涉县娲皇宫,为国家 AAAA 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 北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 “ 炼石补天,抟土造人 ” 的地方,由朝元 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 550 亩。
武安平调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邯郸 市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县、永年、曲周、大名、临 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宫,以及豫北、晋东南地区。 传统剧目有200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 说的大型剧目。平调行当齐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 行”之说。四梁指红脸、黑脸、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 生、四旦、四花脸。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 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徵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 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还有少量的杂曲小调, 如〔一串铃〕、〔打枣干〕等。代表剧目《盘坡》 、 《徐策跑城》等。
• • •
二、丧 葬
• 丧葬俗有“富者富埋,穷者穷葬”的说法,旧时仪式大致如下: • 1、为死者净面、更衣、备棺。棺由儿子备,衣服由女儿备。 2、孝子赴本族和亲友处磕头告丧,门楣糊白纸,丧事由本族长者主持。 • 3、搭灵棚开吊,生前友好、亲友吊唁,孝子叩头致谢。合棺时,子女环立, 高呼 “躲钉”。合棺前,“后代”(孝子外祖父家)察视死者的棺木、铺盖、 衣着是否妥贴,有 的吹毛求疵,借故刁难孝子,实为陋习。 • 4、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吹鼓手奏哀乐。 • 5、出丧埋葬。停丧日期有三、五、七天不等,富有家庭有排“三七”(二十 一天) 或更长时间者。出丧时,孝子摔瓦盆,披麻戴孝,打“引生幡”(子 为全白,孙为红 绿),服孝者柱哀杖,男前女后,号啕而行。吹鼓手吹奏, 放鞭炮,沿街而转,然后入 坟埋葬。葬后,按死亡日算起,每七日上坟烧 纸奠祭, 至“七七”(49天)称尽七止。 此后烧百天纸和周年纸。 • 解放后,丧葬仪式较前为简,并推行追悼会和火葬,佩黑纱白花。但近年旧 俗抬 头,农村更甚,且甃墓成风,耗财占地。
武安傩戏
武安市民间艺术。俗称“抓黄鬼”。相传这 一民间活动始于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区一带 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的一种大型 民间艺术活动。 “黄鬼”是指在人间行凶行恶,不忠不孝, 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余个, 分天下、人间、地狱三个方面。天神有玉皇 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马等。 “黄鬼”一般扮演为叫花子,身穿裤衩,头 发和全身涂成黄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 鲜血淋淋,哆哆嗦嗦,成为整场戏捉拿和行 刑的对象。“捉黄鬼”表演自晨2时开始,先 由大鬼、小鬼和探马巡逻开始。天亮后由玉 皇大帝出场,布置各种任务。演至中午,阎 王出场,布置审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 将黄鬼捉拿刑场,处以抽肠剥皮之刑。整个 表演一直进行到晚上。参加表演的各种人物 达450人之多,还需马、骡近50匹,整个场面 十分壮观。据专家考证,武安为黄月十五
在邯郸西部有元宵节荡秋千的习俗, 从正月初十开始搭建秋千架,到十四、十 五两天的荡秋千高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 参与了这一活动。届时,各个村镇之间还 将举行荡秋千比赛。
乞巧节农历二月初二
在磁州附近的山村里至今还有 二月二乞巧的习俗。这一天, 姑娘们结伴到附近的小山上自 制“乞巧饭”,焖小米饭、包 水饺、煮米粥都行,最重要的 一项是到旁边的灌木丛中找一 种红色的野生植物果实,(相传 这种果实有让人手变巧的功能), 将其放入锅中,然后每一个姑 娘都蒙住眼睛,用筷子夹着吃, 每人吃之前锅里都要保证有7个, 吃到的越多,手就会越巧。
文化古迹
赵王城是战国赵王的宫城所在地,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505 万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赵邯郸古城
狄仁杰(607-700),山西太原人,辅佐武 则天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是中国历史上 一代名相。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大名县孔 庄村北,初立于大周圣历元年(698年), 后祠堂及碑因战乱而毁。唐宪宗元和六年 (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 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现祠堂已不存 在,仅残留此碑于原址。该碑青石质地, 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 高4.46、宽1.46、厚0.46米。碑首为六龙 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 碑”,3行3字排列。碑体阳面楷书碑文, 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 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 现碑身淤地之半,上部稍风化,有轻微裂 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此碑为研究武则 天时唐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现为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仁杰祠堂碑
响堂山石窟有南北响堂山之分,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座落在风 景绣丽的响堂山(鼓山)之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始 凿于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漳河北岸的邺镇,是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现在历史地理学家们将其列为我国七大 古都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选为中 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历史名人
赵武灵王:中国第一个创建了骑兵的帝王,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变革的先河; 廉颇:今保定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李牧:今邢台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蔺相如:赵国名相,山西人,和廉颇两个人威慑秦国; 荀子:赵国人,和孔子、孟子等齐名的大学问家,韩非和李斯的师父; 嬴政: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祖籍在陕西,但出生在邯郸; 韩荫亭:永年田寨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 杨露禅:永年广府人,杨氏太极宗师; 乐毅:赵国人,战国名将,被赵王封为望诸君; 赵胜: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赵奢:马服君,曾经多次战败包括秦国在内的敌国军队,战功赫赫; 毛遂:出使不辱使命,为官造福于民,赵国贤士; 魏征:唐初名相,邢台巨鹿人,(一说邯郸馆陶人),以直谏著称于世; 赵姬:秦始皇的母亲,著名的美女,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太后; 罗敷: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的女主角,继赵姬之后的又一位赵国美女; 武禹襄:永年广府人,武氏太极宗师
邯郸独有的民间才艺—大隐豹彩布拧台
大隐豹村位于邯郸市西南8公里处, 属于邯山区北张庄镇管辖地域,因该 村古时野草丛生,常有豹子出没而得 名。据艺人口传,大隐豹彩布拧台是 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流传过来 的,这种手工艺最早为冀南一带的豪 门望族搭灵棚时使用,后被大隐豹村 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 经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 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都举 办此项活动,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 史。 彩布拧台一般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 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 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 楼。彩布拧台在戏台装饰上的造型也 极为丰富,艺人们可以用彩布扎成戏 曲人物、历史典故场景及各种花鸟虫 鱼等动植物造型。比较常用的造型有 “二龙戏珠”、“白鹤献寿”、“丹 凤爪阳”、“三打白骨精”等。
武安落子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通 常与平调同台演出,角色行当比较齐全, 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 缺少花脸,武丑,历史上小生、小旦戏分 工不严格,常常互相兼演。传统程式很少, 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较简单。落子戏的唱腔 旋律简单,既能叙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 方言,具有一股强烈的太行山区乡土气息。 代表剧目《端花》 。
在邯郸西部的武安一带至今还流行着 敬谷神的习俗。六月六前后,当地农民所 种的谷苗都已出穗,远远望去一片金黄。 为了庆祝,也为了祈求来日的风调雨顺,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馍、豆包,并把 自家蒸出的馍带到自家的地里,以祈求五 谷神能赐给人们一年的好收成。
一、婚嫁
• • • • • 旧时婚嫁礼俗颇为繁琐,要而言之,有如下仪式: 1、订亲。经媒人往来.认为男女双方生辰属相互不妨尅后,男方即将议定聘金和 男方庚贴并四件小礼物(手镯、彩 带之类)送至女家,曰“敬求金诺”。女家将女庚贴并 四件小礼物(笔、腰带类)回送男家,曰“唯命是从”。此为 “下书”,正式订亲。 2、送席.结婚前,男方炸麻糖用食盒送至女家及男方诸亲友,周知婚期。 3、过嫁妆。结婚前—天(现多为同—天), 女方弟兄辈人将嫁妆送至男家。女之弟 携带钥匙,男家需付“带钥匙钱” 后才将钥匙交出。 4、婚礼。旧时为红蓝二轿,后改骑马,择吉日至女家迎娶。族长伴新郎前往,名 曰“斟盅”。新郎礼帽长衫,帽 插金花。新娘亲属为新郎十字披红。新娘面覆红纱,名 “蒙头红”。女方有送客若干人。—般家庭用旗牌执事、彩 灯,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 至门前。富有者用吹鼓手头天晚上吹门,执事用半朝銮驾。轿至门前,用烧红的犁铧 醮 醋绕轿一圈,有属相无碍的两名妇女将新娘架出,地铺红毡或彩布(新娘脚不准沾 地),门内放马鞍和织布的柽子 各一具及镜子一面,新娘跨过鞍柽后抱镜而入。鞍柽象 征耕织,镜子象征团圆。同时高唱赞歌。各地赞歌也不尽同, 有赞歌曰:“骑鞍摸柽圣人 留,轩辕黄帝起根由。新人抱定团圆镜, 一照妖魔万里游。”新娘步入时,撒草料、 放鞭 炮,名曰“驱煞”,并有赞歌曰:“一撒金鸡飞上天, 二撒青龙草里眠。三撒白虎离轿去, 四撒五福福寿全, 五撒五方多吉利,夫妻和好万万年”。新郎拉弓持箭,拜天地后即入 洞房。晚上闹洞房,给新人扫炕,新人饮交杯 酒、新娘喝疙瘩汤(子孙汤)。当晚,导 引新媳巡视宅院,给灶上添煤、牲口添草,意味着家庭主妇生活的开始。就 寝后有晚辈 或平辈年轻者“听房”。 次日,亲友请新娘吃“梳头饭· ,由婆母带新娘赴邻里拜访,名曰“拜人”。第三日到 娘家回访,名曰“认亲”。 之后新郎带新娘赴男方各亲戚家走访,名曰“串亲戚”。九日 后,娘家叫回新娘,名口叫九阴。”婚礼至此结束。 贫穷人家礼仪与此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 “五四”运动后.在知识界渐行文明婚礼,由主婚人主持仪式,邀亲友中资望高者证 婚.但农村中仍旧仪为多,延 续到建国前。 建国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者 逐渐增多。但近几年来,特别是 在农村, 一些旧的繁琐习俗又时兴起来,索高额聘礼、 见面礼、结婚礼、上轿礼、下轿礼等等,名目繁多,且铺 张浪费盛行,成为生活中的一 难,有所谓“一家喜事百家愁,男方愁,女方愁,亲戚朋友也发愁”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