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兰花卉

荷兰花卉

1.农业分类----------------------------------------------------------------------------------------------------------农业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成很多种水稻,小麦等主食属于arable farming,花卉行业属于horticulture,即园艺学。

在horticulture下面有包含了很多种植物水果,花卉,真菌,甚至草的生产。

在这我就不粗暴定义了,要不然伤了这些学园艺的同学的心。

那么问题来了,花卉生产和真菌生产中间有任何关系吗?有的,当然是有。

宏观上来说,生产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人的动物福利。

技术层面上来说,农业生产实际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种植环境的控制,虽然种蘑菇不需要阳光,但是其他环境控制相关的技术都是通用的。

所以说,花卉产业发达,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园艺相关产业的发达,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反过说,如果一个种植团伙能种出宇宙最好吃的蘑菇,那么他们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具备种花的能力了。

--------------------------------------------------------------------------------------------------------2.历史---------------------------------------------------------------------------------------------------------自古以来,荷兰就是一个农业种植方面非常发达的地方。

因为一方面,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

另一方面,荷兰的名字,在英语里面也叫做Low Countries,法语里面Pays-Bas,都是低地的意思。

有多低呢?1/4国土比海平面还低。

这地方没山,没山就意味着没矿(别跟我提页岩气什么的啊).....虽然荷兰人和其他的日耳曼兄弟们的种族专精都点的是机械和冶金等,但是荷兰真的..什么都木有啊!!所以他们除了种地..真的在工业革命的时候没干什么...(他们有用新技术改良种地)二战荷兰人骑着自行车抵抗纳粹钢铁洪流...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从16世纪开始,荷兰就已经开始发展园艺学。

在戴尔福特和莱顿附近发展出了非常专业的市场。

这帮人在17世纪初就开始专业种草莓,还开始搞林业(不是天朝圈地那种),还居然把树苗子往全欧洲卖。

在同时期,Carolus Clusius,著名植物学家,第一个将郁金香引入了荷兰,种植于莱顿大学。

时值荷兰黄金时代,刚刚独立于西班牙,海权逐渐强大经济繁荣,各阶级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审美需求,于是郁金香变得非常受欢迎。

,甚至出现了郁金香泡沫。

(这是人类有屎以来,第一次记录的商业投机活动,顺便说下荷兰人确实很会做生意,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在十七世纪便已经改变了农业经营的方式,以莱顿为中心,开始从单纯的食物生产升级到了更高的形态并扩张出口。

虽然郁金香泡沫导致郁金香价格一落千丈,但这场郁金香泡沫建立起了荷兰花卉,水果等的销售渠道,这个行业本身存活了下来。

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荷兰花卉发展的历史根基。

事实上,啤酒花的专业种植也是代表了荷兰农业远在中世纪结束的时候就已开始专业化,投机化。

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大量的来自新大陆的食物打击了欧洲的小麦价格,同时生活水平提高的欧洲人对于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需求。

由于荷兰本来地就不多还到处都湿湿的,使荷兰人开始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

得益于工业发展,现在荷兰人可以把他们的产品更轻松的到处卖了。

在这个时候正好英国有钱有势,荷兰的各类经济作物大量的出口到了英国,在这过程中又反哺了国内市场,再一次促进了农业模式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荷兰和德国的铁路系统连接以后,大量的花卉出口到了德国。

从1846年到1870年左右之间,荷兰各类horticultural的产品出口量翻了8倍多。

再往后到了20世纪初,如果不考虑货币贬值,相比1870年,又翻了将近20倍。

从中世纪结束打下的底子,再到19世纪结束借助工业发展完成的爆发式增长,荷兰的每一步其实都走的并不刻意,恰恰是时机正确,地理位置优越,加上荷兰人重商有头脑,使荷兰在一个世纪以前便成为了一个农业强国。

----------------------------------------------------------------------------------------------------------3.近代发展----------------------------------------------------------------------------------------------------------如上述,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前,荷兰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农业强国。

在一战时期荷兰已经开始每年出口2500万公斤的花卉产品。

到了1930年代,虽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萧条,花卉出口仍然增加到了5000万公斤。

和荷兰的种植产品以及国土面积有关,荷兰的农民拥有的土地总是很有限,在20世纪初的调查显示这些horticulture的职业的种植户只拥有2.8公顷土地(其实不多,因为还得种土豆)。

所以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自发的开始逐渐开始大量使用温室技术....(开始开挂了).也就是说荷兰人,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逐渐使用温室技术,从简单变得逐渐复杂,从使用低矮的玻璃棚到开始使用更接近现代意义的真正温室。

在这,必须提到一个对花卉市场促进极大的发明:flower auctions,鲜花拍卖行。

这个机制的存在,使荷兰的园艺产业很少再出现滞销的情况,虽然行情有好有坏,但是他们总能及时地把东西卖出去,让种植户没了后顾之忧。

----------------------------------------------------------------------------------------------------------4.现代定型----------------------------------------------------------------------------------------------------------以二战为分水岭,如果说荷兰在之前是由于历史机缘成为了农业强国,那么在之后,荷兰农业站在世界之巅却是因为科技。

二战后,得益于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荷兰的出口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发展,荷兰从总的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上来看都在逐渐减少。

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案就是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努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

大量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商。

其中50年代发展起来的荷兰Venlo式温室也成为了现代温室的代表。

如下图数据显示,花卉类的种植比例在二战后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到了90年代,50%以上的荷兰温室进行的是花卉种植。

到了2011年,荷兰的花卉交易已占到了全世界花卉交易的50%,其中,郁金香等球茎类花卉的交易占到了全世界交易的80%。

与此同时,荷兰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西红柿,洋葱,种子产品出口国。

在整个过程中,天然气给荷兰温室种植带来的影响巨大。

简单说来,最初天然气只是为了取代煤作为温室的加热能源,而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工程改进。

比如CHP的应用,通过燃烧天然气产热来加热温室,产生洁净的二氧化碳来供给植物使用,同时产生电能来供应逐渐部署的人工光源,甚至到现在可以出售富于的电能。

由于天然气的价格波动,促使了荷兰人绞尽脑汁利用每一J的能量,而这带来的便是温室结构材料,传感技术,新能源,光源乃至国家电网的综合进步,使荷兰人在温室气候控制方面逐渐做到了世界的极致。

到现在他们仍然没有停下步伐。

对于荷兰本土的销售渠道,在荷兰的童鞋们应该发现荷兰基本上没有小卖部这种东西。

其实之前是有的,但是到现在基本上全部变成了大的超市,一个城市往往只有数个大的超市覆盖几个不同的中心区域,而这样的超市基本上是从包子(没错他们卖包子),花卉到五金什么都卖。

专业的花店当然也有,但是人家主打的是情怀。

事实上大部分的国内销售农产品全部是进入了这些大超市。

现今荷兰在农业上的优势尤其体现在技术层面。

得益于研究机构和种植行业的紧密联系,每年欧洲出现的各类农产新品种中有七成是荷兰培育的,荷兰花农和研究人员对于花卉变异植株有高度的敏感性。

在设备上,荷兰温室也代表了现代温室最高的发展水平。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一个荷兰典型温室的装备。

关于荷兰的花卉市场为什么这么发达的原因,我觉得是多方面的,但是现在想来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自然条件。

和大田作物是不一样的是,矫情的常年生长在温室的花朵需要安逸的环境。

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相对”温暖,夏天“相对”凉爽,这种气候的优势就是温室加热降温的成本相对比较低。

国内很多地方都曾引进荷兰venlo型玻璃温室,最后由于高额的加热降温的成本而闲置。

第二是市场条件,我觉得确实是发达国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对比较高,会舍得花一些钱三天两头的就去买些花放在家里,这些“花”不是国内大家比较接受的常绿盆栽“花卉”,而是鲜切花,二者区别在于,绿植一年下来,你可能就只需要消费一两盆,而鲜切花你可能需要一周就要消费一两次。

在这样的市场推动下,花卉种植公司就会非常有动力的去种花,要知道一只鲜切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荷兰常年下雨,阳光非常不充足,为了保证鲜切花的品相,up的特征,需要补光,但是补光的成本也非常高,我导师曾告诉我说在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的几个片区(上图所示,不仅仅是花卉的温室哈)常年夜晚也都是灯火通明啊,原因就是那些地方的温室对那些植物补光,当然也是为了可以增加产量。

同时为了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喜好,荷兰的花卉育种公司也是蛮拼的。

时代不同,人们对花的选择不一样,育种公司拿出所谓的“有竞争力”的花也就不一样了。

也许早些年,人们都觉得大花美,此时为了迎合市场,花卉育种公司就应该拿出大花品种;而这些年,人们觉得小花品种比较可爱,所以公司就应该推出新的迷你品种。

在同一时代下,人和人之间的偏好也存在差异,比如我自己一直喜欢淡粉色的非洲菊,而我一个朋友就喜欢奶黄色的,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花卉育种公司就应该有足够多的品种来应对不同人们的不同喜好。

公司基于对最终利益的偏爱,促使他们必须花较多的成本用于新品种的选育,拥有大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前提是,几乎每个销售商品花卉的公司真的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种植资源库,大量的品种积累,一批爱育种的breeder,一系列规范的选育体系,所以年年都会推出各种花型,花色的新品种,扩繁一大批,然后放在陈列温室,就像选秀一样,世界各地的买家根据本国市场的口味去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