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意象”这一概念,感知并领会诗中意蕴深刻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意象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地读,从而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所用意象的理解、联想。

教学难点:
在分析、朗诵中把握这首诗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

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范读录音
二、新课推进。

1、初读(齐读)
问:这首诗表达的最明显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问:整首诗里一共出现了多少次“相信未来”?
明确:七次。

问:这在诗歌中叫作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反复。

强调作者的思想情感。

问:诗人坚定地“相信未来”,那么与“未来”相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意象或诗行表现出来?
2、再读(各人读出声,第1-3节)分析前三节。

(1)哪些意象或诗行表现出现实?(用偏正短语描述)
明确: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悲哀、凄凉
(3)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文革时代与诗人生平。

作者介绍:
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

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

1968年,正式“文革”最疯狂的年代。

介绍文革
引用作家秦牧的说法“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政府的统计数字是:“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这从本文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

如:固执、相信未来。

(4)相对于前两节,第三节内容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
明确:句式不同,意向特点完全不同(光明、有力量的),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5)总结前三段: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2、分析4---6节。

(学生分析为主)
(1)联系前三节,概括这三节内容
明确:诗歌-3节坚定地表达了相信未来的心声,4-6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

(2)联系具体诗句,说说作者相信未来的理由是什么?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他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们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我坚信他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公正、客观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明确: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明确最后一节写作手法:直抒胸臆。

句式短促有力,节奏明快,情感升华。

4、各人有感情地诵读。

请较好的同学单独展示诵读
三、小结。

1、回顾一遍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感情变化的脉络:现实的沉重压抑而不失激情→富有激情地直抒胸臆→对未来的彷徨→坚定地相信未来
2、小结阅读诗歌的经验:
①要紧密联系写作背景。

②注意意象的选择运用。

3为整首诗结语:食指在生命的暗夜里,焦急地等待着光明的到来,渴望未来的人们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

但他的呐喊被那个时代一声声看似雄壮的口号给淹没了。

然而这些渴望的心声能压抑得住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
四、拓展
十年后,食指的呐喊有了回应,那一代的人们再次发出这样的声音。

请听(课件出示):
顾城《我是个任性的孩子》
(食指在暗夜里呼唤光明,相信未来;顾城,这个任性的孩子“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北岛《回答》
(对于那个时代的黑暗,北岛有独特而深刻的回答。

北岛与食指一起将希望寄予“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顾城《一代人》
(师:对于自己这一代人的求索,苦痛,执著,顾城用18个字来概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这一代人的呼喊,还有许多,这一代人的奋斗是艰苦而执著的……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那一代人的内心挣扎和对时代的怀疑,以及他们在探索中的执著追求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重新回望这段历史,倾听那一代人他们内心深处的歌唱;他们的生命向我们走来,我们的生命也走向他们生命历史的河流。

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一代人的苦难,重新思考生活,探寻自由、幸福!
六、作业:
1、整理字词
2在课堂拓展提到的诗中选择两个意象做简要分析
教学后记:
本次教学,学生第一次接触“意象”这一概念。

结合诗歌具体诗句让学生体会诗歌意象的特点,感受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超越意象的词汇意义感受它的文学表达意义。

在情感价值观上,以那个时代青年的追求为切入,让他们体会当代久违的理想主义,陶冶培养他们期盼光明,追寻光明,坚信光明的情感意志。

问题:学生距离诗歌的年代较久远,需要多介绍具体的历史情况才能改善他们对诗歌产生环境的了解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