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题目: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何传承班级:高二(9)班起止时间: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学科领域:社会文化指导教师:万宏伟一、课题题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班级:高二(9)班起止时间: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二、学科领域:社会文化三、指导教师:万宏伟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长:刘璐组员:王珊珊、魏子妮、王茵、孙佳续课题设计与撰写报告:刘璐资料收集与分析:王珊珊、魏子妮、王茵、孙佳续制作PPT文稿:刘璐五、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
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
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
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
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六、报告内容:(一)、课题报告主体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势在必行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
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
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
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
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
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
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一问题,延边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需要我们从全方位挖掘和开发。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公休假将进行较大调整,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大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同时,还将春节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时,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倡导公民过好传统节日,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开发。
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如今不少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在春节期间十分重视华人过好春节,他们把尊重春节作为尊重和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机。
这表明中华传统节日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中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传统节日充盈着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之中,和谐、统一、和平是一种核心的价值理念。
2005年1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演讲,认为"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是"和文化"的有效载体。
有学者认为,传统节日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又是亲友往来的契机,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如春节期间,辞旧迎新,平安吉祥,一家人共吃年夜饭,包饺子,营造了团聚、和谐的氛围。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中秋时节,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主题,在当前更具有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传统节日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赋予了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
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如饺子、元宵、巧果、月饼、重阳糕、团年饭等。
可见物质生活尤其是"吃"在传统节日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然而,传统节日却并不局限在物质生活层面,每一个节日都蕴含了精神、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因素。
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国的农耕文化而发展兴盛,具有让劳动者定期精神享受和精神调整的重要功能。
经过长期的劳作之后,过节具有精神调剂的重要作用。
传统节日还饱含着人文精神,大多反映了天人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传统的内涵,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通过节日里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延续和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伦理文化十分兴盛,传统节日文化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因素。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中华传统美德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时有体现。
如春节期间,亲友之间要相互拜年,从而营造了仁义、重礼的浓厚氛围。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敬祖美德。
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具有敬老、祝福老人长寿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