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一二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一二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4.影响(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5.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1)指导思想: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2)措施: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1932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3)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

6.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1)金融业:股票价格连续下跌,大批银行破产。

(2)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失业工人大量增加,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拓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史料一笔者认为,1929-1933年大危机……;在美国之所以特别严重是由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那些刺激生产迅速发展的因素已经消失;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极盛时期已经结束,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走向了反面;世界性危机和高关税保护政策使世界市场急剧缩小;严重的信贷危机使分期付款的办法开始失灵;农业的长期慢性危机又加深了工业危机;企业开工不足,大量失业的经常存在则使国内市场缩小;信用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工农业生产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史料二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思考](1)史料一主要分析了导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因素,作者特别强调了哪一因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及根源。

[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导致经济大危机出现和加剧的因素。

解读史料关键要注意分号的运用。

史料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了导致经济大危机的因素。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经济大危机的后果。

解读时注意史料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说明了当时人们生活非常困苦,第二层说明了当时工人大量失业。

[试答](1)作者重点强调了“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2)直接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社会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购买力的下降;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销售矛盾的激化。

(3)直接原因: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不稳,股市的崩溃成为经济大危机来临的信号。

(4)其他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任”政策的恶性发展。

以唯物史观看待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材料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思考:胡佛说这番话的实质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目的:胡佛面对经济危机但不想改变经济政策,实质上仍是坚持以自由放任为原则的反危机措施。

影响:不仅没能制止危机蔓延,反而使危机形势严重恶化。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二、罗斯福新政一、实干家罗斯福1.当选和就任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1933年,宣誓就职。

2.新政的准备(1)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我调节的信念已被彻底击碎的现实,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2)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到政府各个部门。

(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4)罗斯福还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3.新政的演变开始是通过国家干预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二、施行新政与渡过难关1.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2)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2)恢复工农业生产:国会相继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

(4)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3.主要特点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实行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了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2)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拓展1.罗斯福新政2.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探究罗斯福新政史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史料二莫里斯说:“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着超人的直觉……”洛伊希腾贝格得出结论说:“罗斯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思考](1)根据史料一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2)根据史料二,指出作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对历史有何重大的贡献?[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2)史料二应抓住关键词“创新”,从经济模式的调整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经济的深远影响。

[试答](1)理解:国家干预(或国家直接调控)。

(2)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在美国的扩大,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以唯物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材料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

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就修建和改建了80万千米公路、4万所学校、1 000个机场。

……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

——摘编自侯波、宁宵宵、贺梦禹《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思考:根据史料,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

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上: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新政也使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2)经济体制上: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美国自此确立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权益。

(4)经济思想上: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