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湛江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①,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②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③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①上林:上林苑。
②长乐:唐宫。
③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浞。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诗前两联写景,从动、静、声、色等多个角度,描写皇宫园囿殿阁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穰丽的宫苑春景图。
B.钱诗前两联尽管没有正面提到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用景物反衬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C.高诗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比拟新中举的进士,“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
D.高诗以“芙蓉”自比,“秋江上”与前两句的“天上”“日边”形成对比,写出后者与前者所处地位的悬殊。
15.作为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干谒诗,钱诗的后两联和高诗的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不同。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解答】(1)B.“反衬”错,应该是正面烘托。
(2)“献赋十年犹未遇”,既写出经历十年科举仍未获得功名的惭愧,也委婉地写出赠诗裴舍人的意图,没有明说,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高诗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末两句表面写的是芙蓉埋怨生长的环境和生的不是时候,实际上是暗寓自己生不逢时。
答案:(1)B(2)不同之处:①钱诗后两联表达了白己虽穷途落魄却有为朝廷出力的一片忠心以及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②高诗后两句赞美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
相同之处:①都有望提携之意;②干谒之情都写得含蓄婉转,保持身份。
《赠阙下裴舍人》译文: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赏析: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
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
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
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
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
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
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
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
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
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
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
“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
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
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
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
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是在恭维,由于运用了“景语”,便不觉其庸俗了。
由此颇见钱起娴熟的艺术技巧。
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译文: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赏析: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
全诗运用比体,寄兴深微。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
“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
谜底是“凌霄花”。
非常切贴。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
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
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
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
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
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
这里还有一层寓意。
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
《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
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
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
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
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
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
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梅州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劳歌张耒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
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
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盛夏骄阳似火之时,诗人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已汗如雨下,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C.五至八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写出了劳工勤俭节约的淳朴品质和儿女对他的无度索取。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15.这首诗是如何刻画“负重民”的形象?(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刻画形象,首先结合第五至十二句诗理解“负重民”的意思,然后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解答】(1)C.“写出了劳工勤俭节约的淳朴品质和儿女对他的无度索取”有误,“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体现出劳工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2)“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身体消瘦,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写出了劳工劳作的辛苦不易;“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身体曝露于烈日之下,衣服破烂,这样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
终日劳作,也不过勉强养活一家人。
“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以及最后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底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答案:(1)C(2)①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也可),“筋骸长彀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典型的细节刻画突出了劳作的艰苦不易;“半衲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②对比,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牛马能在高树下乘凉避暑,劳工没有这种福气,突出“负重民”牛马不如,生活悲惨,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③侧面烘托,前两句通过“无雨”“惟飞土”“汗如雨”的描写,突出环境的酷热难耐,烘托出“负重民”谋生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