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培根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21金维他”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铁、钾、钙、锌等多种成分,这里的铁、钾、钙是指( )A . 单质B . 元素C . 分子D . 原子2.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 A .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B .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C .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D .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3.下列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 A . 都属于阳离子:B . 都属于阴离子:C . 属于同一种元素:D . 属于同一种原子: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地壳里含量少的元素在自然界里起着次要的作用B .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C . 氧气和水中都含氧元素,它们的性质相同D .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5.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D .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6.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 . 氧原子 B . 硫原子C . 氧原子和硫原子D . 二氧化硫分子 7.“闻香识茶”意思是通过闻的方法判断出茶的类别。
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 .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B . 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C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8.2014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原子手表,它内置了一个芯片级的铯原子钟,每1000年仅有1秒的误差。
已知这种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A . 188 B . 78C . 55D . 239.某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表示氢气分子的粒子模型是( )A . 图1B . 图2C . 图3D . 图410.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 . ①②B . ①④C . ②③D . ③④11.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
铝锂合金中的铝(Al )元素和锂(Li )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 元素符号不同 B . 原子质量不同C .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D . 原子的电子数不同12.凉开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有( ) A . 水分子 B . 氧原子C . 氧元素D . 氧分子13.C -12和C -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二者的不同点有( )①原子中的电子数; 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④原子的质量 A . ①② B . ③④C . ①③D . ②④14.某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主要原因是( ) A . 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B . 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C . 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D . 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1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 .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 . 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 . 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1)上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_。
(2)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个氟原子________。
(3)钠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17.如图1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一般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填“阳”或“阴”)离子。
(2)钠原子与图2哪种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填选项)。
18.据2014年6月9日“中国之声”报道,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汇报本国用于核电事业的放射性原料时,漏报了640公斤钚(元素符号Pu ,原子序数94,相对原子质量244),据悉,这些钚足可以制造80枚核弹头。
请回答:构成金属钚的粒子是,其原子核外共有个电子。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19.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 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 )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
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 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1)A处形成白烟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比。
(填正或反)20.实验探究(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这里的铁、钾、钙是指元素,故选B2.【答案】D【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A正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B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正确;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会分解成原子,D错误。
故选D。
3.【答案】C【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为同种元素的原子;A选项都属于阳离子是错误的,前者为原子。
后者为阳离子;B选项都属于阴离子是错误的,前者为阴离子,后者为原子;C选项是同种元素的微粒是正确的,分别为镁离子和镁原子;D选项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
故答案选C4.【答案】D【解析】地壳中的每种元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跟含量没有关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氧气和水中都含氧元素,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故答案应选D。
5.【答案】C【解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所以答案选C。
6.【答案】D【解析】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硫原子构成的,但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直接构成二氧化硫,即二氧化硫分子。
故选D。
7.【答案】C【解析】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茶中含有特殊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鼻子之中的缘故.故答案选择C。
8.【答案】C【解析】元素为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故选C。
9.【答案】A【解析】一个氢气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所以答案选A。
10.【答案】C【解析】元素为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②③属于同种元素,故选C11.【答案】C【解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C。
12.【答案】D【解析】鱼儿呼吸需要氧气,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凉开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凉开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烧开后,其中溶解的氧气会大量逸出,凉开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有氧气或者氧分子。
故答案应选D。
13.【答案】D【解析】已知: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主要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的,因两者中子数不同,则原子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应选D。
14.【答案】D【解析】某气态物质变为液态,其中的微粒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改变的是微粒间的间隔。
故选D。
15.【答案】B【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A错误;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B正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C错误;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小,D错误。
故选B。
16.【答案】(1)Na(2)3F(3)金属【解析】上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钠元素的元素符号Na,3 个氟原子表示为3F,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17.【答案】(1)失去,阳;(2)A【解析】(1)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2)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A粒子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故A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18.【答案】钚原子 94【解析】因为钚属于金属,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其原子核外共有94个电子。
19.【答案】(1)不停地运动(2)慢反【解析】由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在A处形成白烟。
形成的白烟在A处,离浓盐酸较近,离浓氨水较远,这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慢。
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20.【答案】(2)①液体变为红色;②A无明显变化,B烧杯中酚酞变红;(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4)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解析】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这一现象从而也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