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母语习得在英语教学中的利弊

浅谈母语习得在英语教学中的利弊

浅谈母语习得在英语教学中的利弊摘要:修订后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遵循外语习得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要求;针对习得特性,从利弊、束缚及实施教学三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习得英语教学利弊
习得语言的能力是人类的生物特征之一;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庞大复杂体系,可儿童却能够在短短数年间,就顺利地掌握母语。

语言习得实质上是对语法规则系统的习得。

目前,我国青少年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掌握已经根深蒂固,使英语学习不得法,效果不够明显。

其原因之一,是母语习得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下面,笔者谈谈英语教学中母语习得的利弊以及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
1.深层结构中的许多语义差异,外语语感产生的规律和机制。

正在学习外语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亦已经建立起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

比如说,许多学生对外语语言材料的听读理解都是靠译成母语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时,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汉语译成外语再表达出来。

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深层结构中某些语义的接近而造成的。

2.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无意识地把本族语的语
言模式或规则转移到目的语中去,从而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影响。

二者之间的许多差异,如表层结构中语音语法方面许多规则的不同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众多规则的不同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则更是给学生用外语理解和表达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

3.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

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1)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

(2)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

我认为,下意识的自然吸收(习得)和有意识的学习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不利于外语学习;有意识记和长时记忆也强于儿童,这正是他们加强有意识学习的有利条件。

二、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有利因素
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收的语言的性质;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
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

他还假设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标语言。

2.克拉申还认为,人们掌握外语语法项目遵循着一定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掌握语言项目的顺序与儿童大致相同。

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把英语作为母语和作为外语这样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项目掌握的顺序是大致相同的。

3.青少年学生学习语言并非纯粹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能集中注意力、抓重点、调整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学到比较多的东西。

4.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因素都起作用。

在教学中如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感。

记住特殊结构句子,时刻与母语进行对照,深刻理解,加强英语语感,抵抗母语干扰。

三、如何有效摆脱母语的束缚,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语感训练。

语感是在吸收外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逐渐完善的心理机制。

它是对馈入语言信息的正确译解、储存和反馈,亦即在吸收相干信号过滤非相干信号的言语输入和在直觉中遵循语言规则,准确无误的言语输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敏感
而又十分稳定的心理素质。

2.营造语言环境。

造成一种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地把外语吸收进来。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3.遵循语言习得规律。

如何使课堂尽量符合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听说读写各种教学活动都更符合语境化和交际化的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
内部语言,形成敏锐稳定的外语语感。

教学活动始终遵循着语言实践(对语言的自然吸收和自然应用)——归纳语言规则(使内部语言系统化)——再实践(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的过程来进行。

四、教学实践即实施步骤
在初中义教阶段,探索符合我们自己教学实际的“优化教学”的路子,我们课堂教学努力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

利用电化教学,进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语言交际活动。

我们把初中外语教学分为“入门-上路-发展”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入门阶段(七年级第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起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入门,按照语言习得规律科学上路,主要做法:(1)进行口语交际基本功训练,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

(2)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明确学习目的,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2.入门、上路阶段(七年级全学年)的主要任务是:狠抓双基
训练,主要做法:(1)抓好拼读训练,练好发音、拼词基本功;(2)抓好听力训练,练好听力基本功;(3)抓好会话训练,练好开口说话的基本功;(4)抓好听写训练,练好听音写词的基本功;(5)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词汇的基本方法,过好词汇关。

3.上路发展阶段(八年级至九年级)。

这一阶段的主要做法:(1)优化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参与训练的积极动机,进入角色主动练;(2)优化教学模式,听说讲练用多头并举。

基本程序如下:①课前预习,充分准备;②听说训练整体感知;③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④综合训练,突出运用。

(3)课内外相结合,增加语言实践量和信息输入量。

采取的办法有:①坚持听力同步训练;②坚持课外阅读同步训练;③坚持按指定话题练对话练写作。

总之,通过以上长期实践教学,习得目标语言,克服母语障碍,学生们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运用英语,体验语言的真实情景,增强课堂氛围,英语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存忠,解楚兰.语言的习惯与语言的感觉.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
[2]张沪平.论语言输入在大纲设计与教材编写中的作用.中小
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3]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1999.
[4]文亚广.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策略.2006.
[5]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