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两平台”工作制度
1.学校根据管理要求使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进行管理,做到“校务、政务公开”网络化。
全体教师的论文、计划、总结、备课、试题等各方面逐步实行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2.建设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云空间主页。
教师建设个人空间主页,能够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完成晒课,能够使教学资源在平台上共享,教育教学经验、心得在平台上得到交流。
3.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化校本培训,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录;要求做到有教学设计作品和资源开发成果,定期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特色教研活动;要求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按学校规定完成信息化教学应用课时,积极参加各级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竞赛活动。
4.学校专任教师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方法,正确使用计算机等设备。
教育学生爱护设施设备,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
课前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使用完毕后,必须按程序整理好设备物件。
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学校管理人员,由专人维修,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动手维修。
5.定期检查评比班班通的使用情况,确保教学应用达标。
教师使用“班班通”开展教学活动,每期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
任课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上课后,要督促值日学生干部认真填写记录表。
教务处对各班级任课教师“班班通”上课情况一周一汇总、一月一通报,并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
6.加强对教师电子备课的管理。
电子备课的格式固定为Word+媒体素材(课件)形式,其中文本内容(占60%)、多媒体素材利用(占30%)、个性特色(占10%)。
文本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媒体素材和课件的使用要恰当,链接自如。
电子备课要有分工备课和个人自备两个阶段。
分工备课的主备教师要提前一周备好电子教案蓝本,上传于学校电子备课平台指定的文件夹中。
执教教师将其下载到自己
的备课文件夹中,根据班级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下载教案修改增删,体现出二次备课。
主备教师还要在自己授课后,及时填充不少于60字的所备教案的小结与反思。
教导处定时或不定时按要求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
7.定期评比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学习空间。
检查是否有空间备课、学习交流、制作、收集、上传教学资源。
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时,须按要求进行身份验证和注册,使用学校统一编排下发的标准信息码和注册口令。
个人信息设置要简单大方,既有个性化又包含有本校标识的共性。
创建文章、发表文章、上传视频、发表微博要严格遵守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对于网络的管理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