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影响班级高一六班课程语文选修指导教师赵利世老师东北育才双语学校2009年12月20日从泰始元年十二月普武帝司马炎代魏起,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前后共有三百二十三年(公元266年2月到589年2月)。
三百多年间,除西晋统一后的二十年外,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时期。
无数仁人志士从来没有忘怀过‚定于一‛的教导(孟子答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语,见《孟子〃梁惠王》上),他们艰苦奋斗,一批人失败了,另一批人继之而起,终于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文拟对我国魏晋南北朝社会现状对于魏晋文人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魏晋时期历史概论及各阶级的生活状况(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状况这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历史时期。
第一,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竟屡屡出现。
长安、洛阳、邺、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有的还发生过多次。
第二,大片古代文明被毁灭,相当发达的地区竟变得与洪荒的原野不相上下。
;第三,人口也大面积锐减,记录的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一;第四,各族之间,尽管有相互虐杀的悲惨事实,然而交流、融合毕竟是历史的主流。
三百多年后,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这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迹;第五,两晋南北朝又是中国文化成就大量涌现的时期。
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艺都有美不胜收的成就。
在多灾多难的时期中,古人成就之丰富多彩,令人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惊人的创造能力。
而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又使中土文化更增华采,格外耀目。
(二)社会阶级等级状况(士与庶之别)两晋南北朝时,士族和庶族有严格的区别,而且在南朝时特别严重,是当时极重要的社会现象。
1.士庶之别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要看几件轶事,就可以明白。
刘宋有个徐爰,熟悉朝章国故,文帝命将出师,常派他到军前传达机宜。
文帝要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同他相知。
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他拒绝和徐爰往来,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文帝碰了这个钉子,非但不能强迫他,而且还要自己承认不对。
刘宋时还有两件性质相同的事。
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去访问同事张敷。
周赳怕他不肯接待,说还是不去的好。
秋当却很有信心,说:‚我们都是员外郎了,如何不能同坐。
‛两人到了张家,刚刚坐定,张敷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坐床移得离客人远些。
秋、周二人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这是一件。
右军将军王道隆是个有权有势的人士,但是他到了从荆州刺史任上被召还都的蔡兴宗家里,蔡兴宗不叫他坐,他就只得一直站着。
这是又一件。
南齐武帝时,又有中书舍人纪僧真求为‚士大夫‛(士族)不得的事情。
中书舍人官品不高(七品),但是‚入值阁内,出宣诏命‛,是皇帝身边的要人,有权有势,‚外快‛也多。
纪僧真出身武吏,做官做到这地步,已经踌躇满志,又替儿子娶了出身高门的媳妇,他只将自己不是出身士族引为憾事,便向武帝讨个‚士大夫‛的身份。
武帝说:‚这归江敩、谢瀹决定,我不好作主,你自己去见他们好了。
‛纪僧真以为奉旨而去,一定能够如愿。
不料到了江家,他刚坐下,江敩便命左右移座。
纪僧真见了这等模样,口也不敢开,垂头丧气而退。
他回宫对齐武帝说:‚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的嘴叫‚金口‛,他说什么,臣下都必须照办。
但是在这个特定的时期,他也不能消除士庶之别。
他可以任命一个庶族人做大官,但不能改变他庶族的身份。
2.士与庶的来历。
东汉时,随着大地主阶级的发展,‚部分世代官宦的家族,势力日益见大。
如汝南汝阳袁氏从章帝时袁安任司空起,四世五人位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门阀特权自然也决定了官吏的选举。
曹丕于受禅前夕,采用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法,在州郡设中正,分九等(从上上到下下)评定士人,依其德才选拔录用。
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以一、二品为上品,三品以下都是卑品。
大致三、四品还勉强可以,再低对仕进的影响就极严重,一般不能做官,只能充吏了。
中正不敢或不肯得罪当地的门阀势力,所以到了西晋初年、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见太康五年,284年,刘毅请废九品中正制疏)。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对门阀势力起了巩固和维护的作用。
南朝士庶之别最严,就是因九品中正制发挥得最为充分。
3.士与庶所造成的影响。
因为风俗如此,出身寒微的人,即使建立功业,做了大官,也不敢比同世族。
刘宋的陈显达,在宋、齐从幢主(幢,本义为旗臶,此为军队建制单位。
幢主,低级军官)做到方面大员。
他告诫儿子们说:‚我本意没有想到会做这么大的官,尔等切勿以富贵骄人!‛又说:‚麈尾是王、谢家的东西,你们不要学他们拿这种东西!‛刘宋屠狗出身的王敬则和王俭同拜开府。
王俭对褚渊说:‚老子遂与韩非同传。
‛《史记》有《老子韩非列传》。
时人尊重老庄,轻蔑商鞅、韩非,所以王俭有此说法。
有人把这话告诉王敬则,王敬则并不生气,说:‚我本来只是一个小吏,现在能同王卫军(卫将军,官名)同拜三公,高兴还来不及,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从这些事例可知,当时人把门第高下视为理所当然。
高门大族的人士不需竭智尽心,便可以做到大官,其才能也往往平常得很。
读者只要翻本书东晋南朝部分,便可以知道,琅邪临沂王氏除王导、王敦、王彪之等几人外,梁国阳夏谢氏除谢安、谢玄等外,其余各人在事功方面几乎都无所建树。
有些大名士徒有虚名,一旦委以重任,往往偾事,殷浩、谢万是两个典型人物。
不仅此也,高门大族的人士往往吟啸自高,把国家大事当作俗务,不肯认真办理。
这种情形,越到后来越严重,上面列举的王、谢两氏能够建功立业的都是晋时的人,面在宋、齐、梁、陈四朝,一个也举不出,这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三)魏晋南北朝统治者简要概括1. 晋武帝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嗣为相国、晋王。
但只过了四个月,这位年仅二十(虚岁)的晋王,还等不及过年,就逼使与自己同龄的魏元帝曹奂‚禅‛位,废他做陈留王,自己登基称帝,立国为晋,改元泰始元年。
又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从此,魏国告亡,晋朝开始了。
晋武帝治国无方,但好色却很有名。
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他选公卿之家以下的女儿进宫,在采选结束前,还禁止天下人的婚嫁。
次年,他又取良家百姓和众多将吏的女儿三千人进宫供其挑选,当时母女号陶,哭声一直传到了宫外。
至太康二年(281年),他还将原来的吴国宫女三千人也纳进宫里,这时后宫的女子竟有万人之多。
在后宫,武帝常好乘羊车游乐,羊在哪里停下不走,他就在哪里留宿过夜。
羊要吃草,也爱咸味,有些宫人就在房门上插上竹叶,把盐汁洒在门口,引得羊车停在自己的门口。
2.晋惠帝晋惠帝司马衷生性痴呆,是个白痴皇帝。
他听到人家说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许多人,觉得很奇怪,便说:‚何不吃肉糜?‛这是个千古流传的大笑话。
3.南朝宋的高祖武皇帝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受晋恭帝禅,即位做皇帝,国号宋,南朝从此开始。
刘裕就是南朝宋的高祖武皇帝。
刘裕是一员好将领,但绝不是一个好的政治领袖。
他真正能够信赖的人只有一个刘穆之。
刘穆之死后,竟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替的人,勉强用了徐羡之,结果,以前通常由刘穆之作主的朝廷大事,都要向北方刘裕的帅府请示。
留下刘义真镇守关中,问题更大。
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是荒唐之至的措施。
刘裕当然知道,一个孩子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只是把义真作为自己的象征而已。
但是他不曾想到,这样做表示他对部下缺乏信任,会产生许多麻烦。
不仅如此,他还明白表示过对王镇恶的不信任。
后来诸将自相残杀,正是由他的这一表示引起的。
刘裕即位时,年已五十八岁。
永初三年(422年)五月便死了,他实际上只做了两年皇帝。
4.北齐文宣帝北齐文宣帝高洋做皇帝之初,有点励精图治的样子,但是赋役繁重,以致引起淮南人民反抗,此另见有关陈霸先的第五十一篇。
他实在是个残酷的暴君,在位的日子稍长,便完全暴露出来了。
他恨高隆之以往对他不敬,又恨他不赞成受魏禅,到天保五年(554年),听了崔季舒‚隆之每见打官司的人故意表示哀怜之意,表示爱莫能助‛的谗言,便勃然大怒,把他禁闭在尚书省里。
后来又听到一些别的话,便叫壮士把他打了一百多拳,放出后从驾外出,这个花甲老翁即因伤势转重而死。
他的行为越来越放纵,有时整天整夜唱歌舞蹈;有时披头散发,穿着胡服;有时骑驴、骑牛、骑骆驼、骑象,都不加鞍子、僵绳;有时要崔季舒、刘桃枝背着他走,一边走,一边击鼓。
他高兴到哪里便到哪里,勋戚的府第,市(唐及唐以前,商店只设于特定的商业区—市),居民区,他都要去,走得累了,就在街上或坐或卧。
他不怕热,也不怕冷,在夏大的烈日下赤着膊,在冬天的严寒中脱去衣服,狂奔疾走。
从者都吃不消,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扩建曹操造的邺城三台(铜雀、金虎、冰井),改称金凤、圣应、崇光,高达二十七丈,台与台之间相距二百余尺,工匠身上都缚着绳子,以防失足。
高洋却登上绝顶,跑来跑去,甚至于在上面舞蹈,面无俱色,看的人倒都觉得害怕。
他有一次在路上问一个女人:‚你看皇帝好不好?‛女人不知道他就是皇帝,实话实说:‚痴痴颠颠,哪里像个皇帝!‛他听了大怒,马上把她杀了。
他制作种种杀人工具,有大锅子、长锯,锉刀、碓等,都陈列在殿庭之中。
他吃醉了酒,总是要亲手杀人,当作玩耍。
杨愔经常把判了死刑的囚犯,关在宫里,叫做‚供御囚‛。
每逢高洋要杀人时,就拉出来让他杀。
天保十年(559年)十月,高洋因酗酒成病而死,年三十一岁。
发丧之时,群臣号哭,只有声音,没有一个出眼泪的。
如此形态各异的皇帝在魏晋南北朝中还有很多,在此便不一一列举了。
二、魏晋时期文人生活及心理如前所述,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社会等级分明,统治者多昏庸无能。
这些严重且有标志性的社会问题对于当时文人有了很大影响。
无论是生活方式,各种行为或者其心理。
笔者想通过以下几个例子的来集中表现:(一)‚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嵇康(223~262年)、阮籍(210~263年)、阮咸(阮籍的侄子)、山涛(205~283年)、向秀(约227~272年)、王戎(234~305年)、刘伶七人。
《三国志〃王粲等传》裴注所引《魏氏春秋》以及《世说新语》、《晋书》嵇康等传,都说他们七人常在竹林相聚酣谈,问学议政,意气相投,因此才留下了这个美名。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
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
他们好饮酒,在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
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
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
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