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新课程新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前言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
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
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菜园里》教学片段[教学片断]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
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
这是王俊老师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
上课了,老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乘着学生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王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王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王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
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王老师首先举起一个大南瓜。
学生们迅速地在许多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出来:“南瓜”、“南瓜”……“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王老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后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qiézi”、“qiézí”、“quézi”,王老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ézi”读成“quézi”。
王老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ézi \',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ézi\',全班齐读。
”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生字确实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过后,学生们慢慢地安静下来。
“你们想把刚才读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吗?”王老师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上,学生清晰、自信地读书,老师热情地鼓励,声声入耳。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王老师说:“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
”“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我知道了卷心菜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包菜。
”【评析】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此课中,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
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
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
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由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
原来“豆角像一根绳子”,“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吃的包莱就是卷心莱呀”……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
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
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篇二: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静听花开的声音——民和县川垣学校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的每个角落。
2002年秋季,川垣学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
十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川垣学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
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
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案例1:川垣学校洁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找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
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川垣学校玉兰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拼音时,创编了“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创造性的识记拼音。
案例3:川垣学校霍瑾老师在执教《窃读记》时,把生字熟词编成了儿歌:“踮脚尖,钻腋下,贪婪窃读心惧怕。
饥肠辘,腿难撑,挨饿受罪终长大。
”案例4:川垣学校安玉娴老师在持教《触摸春天》时,也把生字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
“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
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
”编成了儿歌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读着,兴奋地做着,在同时巩固了生字,复习了熟字,渗透了识字,还进行了健身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2、尊重差异,以学定教。
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的容、方式、方法、程度也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当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校实验教师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
案例5:川垣学校晓荣老师在执教《字与画》时,根据学情摸底调查,发现本班大多数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识字,课本上的字大多数学生已基本认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因为本课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而逐图逐字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八幅图同时出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图与字的关系,然后让已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识记生字。
因省却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上,教师还安排拓展练习,让学生给“门”、“墙”、“黑板”、“窗”、“课程表”等字在教室里找到“朋友”,为学生创设渗透识字的氛围,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案例6:民和县教育局在对本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后,提出了“让位教学法”,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在班级中,带领小伙伴学习。
因为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小小的教者兴致盎然,在带领别的同学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相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学习。
与此同时,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促使小小的学者鼓足学习的劲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争当教者。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