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的护理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持通路的通畅需要护士精湛的技术和责任心。
术前护理
应告知患者造瘘手臂不能用于监测血压或静脉穿刺。
手术可以在
局麻,区域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应保证足够的血容量,
并且停用降压药。
术前应该检查手术部位有无出血,肿胀,震颤
和血管杂音。
术后12~24小时建议患者卧床休息。
术后护理
3)血管内瘘手术后的护理:注意观察手术部位血流是否通畅,包扎敷料不可过紧,及时更换敷料,抬高手术侧肢体,以防末
梢水肿。
内瘘手术后需6~8周待静脉血管扩张,管壁增厚方
可使用,过早使用常缩短内瘘寿命。
4)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
透析穿刺时,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内瘘早期感染和手术有关,而后期
感染常与穿刺点污染有关。
感染会使内瘘功能丧失,严重者将
导致败血症,是透析死亡的重要原因,需立即处理。
对血管穿
刺要求一针见血,避免血管壁的损伤。
采用绳梯法穿刺,减少
皮肤及血管壁瘢痕,血管闭塞机会少。
5)透析中防止血栓形成:内瘘手术3个月内血栓形成,通常和血管吻合技术有关,需手术处理。
后期多因血流量不足或脱
水、低血压、高凝血等因素促进有关。
反复穿刺可导致静脉壁纤维化和狭窄。
进一步促发凝血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6)透析结束时的护理:由于动脉化血管压力高,透析结束时若处理不好,会发生血肿直接影响下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
透析完毕,拔针后迅速用无菌纱布按压,压迫时间和压力要恰当。
血止后,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
7)透析间期内瘘的护理:人体用于制作内瘘的血管极为有限,内瘘仅供透析用,禁止在此推高渗液体,以防静脉炎,避免剧烈运动、抽血、测血压、提重物等,透析结束24小时后,穿刺处反复用热毛巾湿敷。
平时应加强手臂锻炼,使血管扩张充盈。
患者指导
至少每天检查造瘘处震颤和血管杂音
避免绷带或衣物过紧而限制肢体活动。
造瘘肢体避免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环境。
造瘘上肢不能用于测血压、静脉穿刺、不能持重物。
逐渐进行手和上肢功能锻炼,可能有利于内瘘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