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借贷纠纷课件

民间借贷纠纷课件


《规定》逐条分析:第三条
第三条:民间借贷案件的履行地(司法管辖权)
条文规定 分析
第三条 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 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 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 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 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1、民间借贷纠纷,尊重协议管辖;
2、推定:接受货币一方为合同履行地,相
其赔偿损失(缔约过失责任?)
《规定》逐条分析:第十条
第十条: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生效的特殊规定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十条 除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外,当事人 主张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人民法 组织之间)之间的借贷合同,一 院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法律、行政 般属于诺成合同:成立即生效。 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企业向内部职工集资行为的效力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十二条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 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 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 内部集资行为视同民间借贷。 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 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规定》逐条分析:第十三条
1、保证人是否会被追加为共同被告,首先 看保证方式:一般保证VS连带保证。
2、唯一“应当”追加的情形:一般保证中,
原告仅起诉保证人时,追加借款人。 3、主审法官具有裁量权,原告具有选择权。
《规定》逐条分析:第五条
第五条: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及非法集资时的处理
条文规定 分析
第五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 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 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 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 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 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 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 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 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 理。
坚持民主科学起草解 专家研讨论证会12次、14次修改稿件、5次审委会专题讨论 释
《规定》的主要内容
2015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三十三个条文,十大主要问题
• 民间 借贷 界定
• 民间借 贷案件 受理管 辖
• 民刑 交叉 问题
• 民间 借贷 合同 效力来自• 互联网 借贷平 台责任
• 民间借 贷与买 卖合同 混同
1、仅凭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 凭证不能直接证明存在借贷事实。
2、出借方起诉要求还款,在证据
《规定》逐条分析:第二条
第二条:民间借贷案件的起诉与受理
条文规定 分析
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 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 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 1、起诉条件: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 系存在的证据。 证须在起诉时一并提交。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 2、债权凭证没有明确债权人:法院也会受 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 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 理。 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 3、原告债权人资格不适格:先受理,之后 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 裁定驳回起诉。 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 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 诉。
1、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强调出借 人和借款人双方的共同恶意,否
则保护善意相对方。
2、本《规定》在涉及到法律和行 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区分了 效力性规范和取缔性规范:只有
违反效力性强制规范时,民间借
贷合同才无效。
《规定》逐条分析: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民间借贷纠纷与基础法律关系纠纷的转换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十五条 原告以借据、收据、欠 条等债权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 诉讼,被告依据基础法律关系提出 抗辩或者反诉,并提供证据证明债 权纠纷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人 民法院应当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 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 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或者清算 达成的债权债务协议,不适用前款 规定。
应法院管辖案件。
《规定》逐条分析:第四条
第四条:民间借贷案件中保证人的诉讼地位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四条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 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 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 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 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 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 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 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 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第十三条: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时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及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十三条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 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 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 1、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民间借贷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 合同并不必然无效。 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 2、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担保人并 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 不必然免责。 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 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 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 经济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下,中小微企业融资 难
• 官方正名:民间借贷便捷迅速,是正规金融的合理补充
• 待解问题:民间借贷粗放、自发、紊乱、盲目、无序、隐蔽 ,导致民间借贷风险渐增、隐患突出
• 司法层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激增,已经成为继婚姻家庭纠 纷之后第二位的民事诉讼类型,诉讼标的额逐年上升,司法 解决需要统一标准
1、民间借贷性质上与非法集资重合:裁定
驳回起诉,移送公检。 2、非法集资行为不追刑责:同一事实再次 提起民事诉讼,依然受理。
《规定》逐条分析:第六条
第六条:民间借贷行为关联非法集资犯罪时的处理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六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 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 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 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 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规定》的制定原则
最高法在制定本《规定》时,侧重于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原则 说明
依法制定解释
制定《规定》主要法律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 民诉法、刑诉法
1、201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新三十六条” 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 2、2013年,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推出贷款基础利率率机制 作大局 3、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总目标 4、2015年,李克强提出“以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 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 严格按照程序和实体并进、事实和法律同步、标准和尺度统一的要求, 合法权益 动态平衡借贷法律关系各方当事人对合法权益的关切
1、基础法律关系与原告起诉所主张的法律关系 (民间借贷)不一致时,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 理,适用相应实体法律。
2、由以下基础法律关系产生的金钱给付债务可
转化为民间借贷:调解、和解、清算不视为 “基础法律关系”,继续按照民间借贷纠纷审 理。
《规定》逐条分析: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借贷事实是否发生的证明责任
1、处理原则:分开处理,各自进行。
2、前提: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并非同一事
实。
《规定》逐条分析:第七条
第七条:民间借贷案件的诉讼中止
条文规定 分析
第七条 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 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 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 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同民诉法一般诉讼中止的规定。
《规定》逐条分析:第八条
条文规定 分析
第十六条 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 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 款,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 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 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 说明,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 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 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 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 发生。
银行、金融公司等。 2、民间借贷纠纷与金融贷款纠纷性质不同,归不同法律 调整(私法VS公法),本《规定》只适用于民间借贷案 件。 3、思考: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 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小额
贷款公司的设立依据是央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但审批 权下放省级金融办,按照一般服务型工商企业征收5%营业税而非金融机构 的3%;最高法《民事案由规定》将“小额借款合同纠纷”纳入借款合同纠 纷但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企业借贷纠纷”、“民间借贷纠纷”(自 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并列】
2、约定可改变生效要件。
1、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或
《规定》逐条分析: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企业拆借行为的效力
条文规定 分析
1、官方有条件认可了企业拆借行为,此类合同不
第十一条 法人之间、其他组织 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 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 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 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 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 支持。
再因“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而被认定无效。 2、用途限制:生产经营需要。 3、思考:不是因为生产经营需要而订立的民间借 贷合同是否无效?【缔约目的违法性的意思联络要件】 4、思考:非金融机构以从事放贷业务为常业,是 否必然导致民间借贷合同无效?【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并不必然影响民事法律行为效力】
《规定》逐条分析:第十二条
• 企业拆 借 • 民间借 贷合同 无效情 形
• 虚假民 事诉讼
• 民间借 贷利率 与利息
《规定》逐条分析:第一条
第一条:民间借贷的界定
条文规定 分析
1、民间借贷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不包括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 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 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 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 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 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 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 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 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