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培训课件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是通过腧穴 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
中医针灸治疗
9
针灸的治疗作用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 致病因素。 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在正邪双 方斗争中,两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 不同。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所以治疗时 实证应用泻法,虚症应用补法。
中医针灸治疗
3
针灸的治疗原则
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 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 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 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若属热 邪,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 泄其邪热。
中医针灸治疗
4
针灸的治疗原则
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 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祛散 寒邪,或用灸法以助阳散寒。若气 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 以祛除其瘀。若阳气不足而脉陷下 时,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若 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则取本 经腧穴,以调其气血。
中医针灸治疗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扶正与祛邪 的主次和先后。 扶正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证,祛邪 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证;扶正与祛 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针灸的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 刺手法和腧穴的配伍来实现的。
中医针灸治疗
11
针灸的治疗作用
3、疏通经络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
腑会…中脘
脏会…章门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悬钟) 脉会…太渊
中医针灸治疗
17
中风
中风是一种常见急性疾病,多为中老年 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 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 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病因, 血液动力学及血液粘稠度的改变为其病 理基础。
消长。
中医针灸治疗
7
针灸的治疗原则
表- 浅刺(在经络在皮肉者)
阳 热- 浅刺疾出,泻法
八
实- 泻法,多针少灸或出血
纲
里- 深刺(在脏、在腑)
阴 寒- 留针,宜灸
虚- 补法,少针多灸
中医针灸治疗
8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1、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阴阳,正 如《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 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 与气,使神内藏。”
疏通经络就是调整经气。针灸治病是采 用补法和泻法,作用于腧穴经络,取得 “通其经络,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 治愈疾病。
中医针灸治疗
13
三、配穴处方原则
1、近部取穴
根据每一腧穴都
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
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
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
状。
中医针灸治疗
14
配穴处方原则
归属 实证
虚证
24
三、治疗
1、中经络
(1) 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 经穴。一般刺病侧穴。也可先针健侧, 后针病侧,即“补患侧,泻健侧”的治 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
中医针灸治疗
18
特点:反复发作,常留有后遗症,发病 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的 一大疾患。
中医针灸治疗
19
一、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入侵--外 风、虚
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 失调,内风旋动--内风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 生痰、痰瘀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或肝阳素旺,木克脾土,脾失运化,内 生痰浊;
2. 辨闭证与脱证 3. 辨病势顺逆
以神志作为标准
中医针灸治疗
22
病位 主证 与现代医学诊断类比
中经络: 肌肤不仁,一侧手足 麻木或偏身麻木,或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或语言不利
中脏腑 :神志不清或昏迷,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失语 或头痛,项强,高热, 呼吸鼾鸣,喉中痰声漉 漉,口角流涎等
中医针灸治疗
2、远部(远道)取穴 根据阴阳 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和 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 痛较远的部位取穴(特别是在本 经肘膝以下的部位)。
中医针灸治疗
15
配穴处方原则
3、对证取穴(随证取穴、辨证 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 的功能提出的。它与近部与远部 取穴不同。
中医针灸治疗
16
八会穴就是典型的对证取穴,八会穴是 指人体气、血、筋、骨、髓、脉、脏、 腑等其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腧穴。
中医针灸治疗
5
针灸的治疗原则
因此在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必须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 问、切四诊配合其它方法,确立八 纲,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中医针灸治疗
6
针灸的治疗原则
阴阳- 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 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 一般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 浅而言。
寒热- 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虚实- 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
血液粘稠度增高, 脑动脉硬化,一过 性脑缺血,脑血栓
形成,脑梗塞 脑梗塞,脑出血 脑疝前期
23
辨闭证与脱证
症状 闭证 牙关禁闭,口紧不开
两手握固,面赤气粗 喉中痰鸣,二便闭结 脉弦滑有力 脱证 目合口张,鼻鼾息微 手撒遗尿,四肢逆冷 脉细弱或浮大无根
病因病机 邪闭于内
五脏真阳 之气衰微
中医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
教学大纲要求
了解针灸的治疗原则 掌握针灸配穴处方原则 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
2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 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之”。
中医针灸治疗
20
或内火炽盛,炼液为痰,以致肝风挟痰 火窜扰经络,蒙蔽清窍而猝然昏倒,歪 噼不遂--痰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或肝 郁气滞,失于条达,气血瘀滞;或者暴 怒伤肝,肝阳暴动,气血俱浮,上冲于 脑,突发大厥--火
中医针灸治疗
21
二、辨证
1. 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中经络、 中脏腑
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 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 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 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 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针灸治疗
12
针灸的治疗作用
在病理上经络与脏腑、器官也是息息相 关的。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经络气血 的逆乱,都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以及 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