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学 PPT

针灸治疗学 PPT


按部配穴
• 局部配穴法:在病变局部配穴,如、;偏头痛取丝竹空透 率谷、风池、太阳、阿是穴
•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 以下。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属本法。
•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腰背为阳。《灵枢 官针》“偶刺”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本法。
• 急则治其标。是当标病甚急,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疾病的治疗时,
所采用的一种救急法则。比如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就必须 先退热止惊,后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的病因,否则将影响到病人的生 命。又如,不管任何原因所致的二便不通,必须先通便,再治本。
• 缓则治其本。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以治之,
尤以治疗慢性病证为重要。如哮喘病缓解期,必须用益肾固本,补 脾益肺的方法来扶助正气,培补先天,调养后天,使病人的体质增 强,增加抗病能力,减少发作;再如治疗哮喘有“冬病夏治”的说 法,到每年三伏天,用隔药饼灸肺俞、膏肓俞、定喘等穴可以减轻 冬季发病的程度,经过多年的反复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 标本同治。当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标病与本病俱急或
• 热性病和寒性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证,在治疗原则上 也有不同。《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 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 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这里“疾之”和 “以手探汤”,形象地说明了在治疗热性病时,针刺手 法要快而轻浅不留针;相对来说,“留之”和“人不欲 行”,则说明在治疗寒性病时,针刺手法要慢而深重留 针。如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风热表证,针刺时常取大椎、 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以清热解表;伴有咽 喉肿痛时,可加用少商、商阳穴三棱针点刺出血,以加 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若温热之邪人里逆传心包, 引起神识昏迷,不省人事时,可点刺人中、十二井穴、 十宣穴出血少许,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
• 补虚泻实又可简称为补泻,针灸的补泻的内容很多,可 以或针、或灸,或用其他的辅助方法来激发机体本身的 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在l临床具有应用时, 又有本经补泻,它经补泻的不同。
所谓本经补泻,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凡属于某一经 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经络、脏腑者,即可在 本经取穴补泻之。
• 3、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盾双 方的主次关系。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从疾病发生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变部位来 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说,先病为本, 后病为标等等。标与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说来, 本为主要矛盾,标为次要矛盾,所以,针灸治病以治本 为先。但当标急于本时,则应治标为先,所谓缓则治其 本,急则治其标。治病之先,要确定病证的轻重缓急, 才能确定治标为先,还是治本为先,还是标本同治。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 何?……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标本缓急,是针灸治病的指导方针,按此而行,不会贻 误病情。
1、针灸的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即病性、病 位、病因等来确定的治疗大法,常用的治疗原则分 述如下:
补虚与 泻实
清热与 温寒
治标与 治本
三因制 宜
1、补虚与泻实,即扶正祛邪,是指导针灸治疗的 根本原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 病邪。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 盛不虚,以经取之。”
俱缓时,就要采用标本同治的方法。如老慢支患者,出现咳嗽、痰 多、喘息、动则加甚,畏寒、易疲劳、端坐呼吸,因为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此时标在肺,本在肾,治疗时必须益肺固肾,平喘纳气, 选用定喘、肺俞、太渊,益肺平喘;取肾俞、气海俞、膏肓俞、太 溪。
4、三因制宜 即:因时、因地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 表里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属本法。 •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配穴法、关节对应取穴法
关节扭伤最为常用。 • 字母经配穴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五行生克之
异经补泻法,如:肺虚咳喘:太渊、足三里(培土生金) • 交会经配穴法:病变部位有几条经交会,就取这几条经
的腧穴,如:多用交会穴:如前阴病:关元、三阴交; 面瘫:局部取穴+合谷、足三里、太冲
2、配穴方法
• 按部配穴 • (一)局部配穴法 • (二)上下配穴法 • (三)前后配穴法 • (四)左右配穴法 • (五)三部配穴法 • 按经配穴 • (一)本经配穴法 • (二)表里经配穴法 • (三)同名经配穴法 • (四)子母经配穴法 • (五)交会经配穴法
按经配穴
• 本经配穴法:“本经有病本经求。” 根据病性病位, 循经取穴、辩证取穴。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 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
时间针法: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
二、针灸处方
1、选穴原则: 《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
《百症赋》:“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近部选穴:病变局部或附近范围取穴,如:面瘫取 地仓、颊车等。
远部选穴:本经、表里经或者与其相关的经脉的 腧穴,如:胃痛取足三里,齿痛取合谷。
对症选穴:依据病因、病机、症状选穴,如:肝 阳上亢眩晕取太冲、行间,心胸憋闷取膻中。
所谓它经补泻,就是如果经脉发生了此实彼虚,或 此虚彼实的病理变化时,针灸处方选穴就不局限于采用 某一经的穴位,可以选用同名经、表里经或子母经的穴 位来进行补泻。本经补泻和它经补泻都适用于“五输穴” 的生克补泻法。
2、清热与温寒是指热性病用“清”法,寒性病用 “温”法,这是针对疾病寒、热的性质提出的 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
第一节 概述
• 针灸治疗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医基本 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 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对各种针灸的适 应病证进行选方配穴,按法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 合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同施,也可平补平泻。
• 通过对腧穴进行适当的刺激,从而起到激发经气,鼓舞 正气,疏通经络,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协调阴阳的作 用,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疾病得以痊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