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定性研究的论文案例
篇一: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结合案例分析)
基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对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在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两者的概念,才能找准方向,但要我完整的解释什么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我是做不到的。
只能根据文献资料做一个简单粗浅的解释。
一、概念界定定性研究又叫质性研究,它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来对社会现象的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详细的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定量研究又叫量化研究,它是指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以及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的研
究方法和过程。
二、比较分析
根据阅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定性研究)与《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定量研究)这两篇关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主题的文献,以及结合“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我主要谈一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方面的区别:(一)研究方法
关于两者研究的基本方式。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这篇定性研究文章主要是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式。
通过对已有统计资料及相关教育文献的研究,如它开篇就例举了5篇对一个城市(如上海市、厦门市)或城市中的某一个区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总体状况的调查,也运用了一些文献中可以适用的数据来了解流动人口对其子
女教育的意向状况和民工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探讨文献研究中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根
据现有资料来发现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趋势,最终分析研究所得的资料提出自己对于今后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
究方向应深入和发展的几点意见。
整篇文章作者都只是做一些总结和阐述,来描述性地解释流动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及解释一些问题的理解。
因此,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对于数据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也就是不注重对数据的具体分
析。
而是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洞察力,来分析自己所掌握的资料等来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注重文字表达。
《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它属于定量研究,主要的资料收集方式是“问卷调查”。
文
章由90名学生对长沙市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
问卷调查,采取了代填问卷的方式,共发放360份问卷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基本情况”和“反映的主要问题”作者都是用一系列的数据和表格来分析得出结论,这是定量分析最基本的特征“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而去分析社会现象”。
最后作者也是根据前面的数据统计分析来提出自己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因此,在研究
方法上定量研究一般是问卷式的调查,也就是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分析,从而进行量的研究,在对某种现象的研究时,一般是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来深度分析所研究的现象。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定量研究也就基本局限于对数据的分析,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且要求数据的真实性,离开了数据,研究也就无从下手了。
(二)研究逻辑
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选题阶段;准
备阶段;资料收集(调查)阶段;分析阶段;总结阶段。
通过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文献,可以看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这五个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资料收集(调查)阶段”和“分析阶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这篇定性研究文章在资料收集主要就是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收集,等到资料的分析体现在研究论文的撰写中也只是一些描述
性解释,没有或很少有量化的分析。
《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定量研究却体现了和前者较大的差别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是要做之前问卷的设计和
期中问卷调查及以后的问卷分析的工作,才能获取大量研究所需要数据,为以后的资料分析做好准备。
根据科学研究的逻辑,可以知道《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定性研究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把已有的结论运用到对当前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现象的解释
中来,在文章中作者是先提出一个前人的研究结论,然后例举一些观察现象和所得数据来解释这种结论,它是一般到个体的演绎过程。
《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定量研究,它是“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
在作者的文章中通过对长沙市的问卷抽样调查360个个体的总体特征来总结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提出一些建议,通过观察及经验概括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社会研究的逻
辑过程是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好像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的“科学环”的说法。
篇二:定性研究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定性研究类)
一、目的
为使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博士生了解定性研究的基本
知识点,掌握学位论文写作框架,制定本指南。
方法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性基础知识和研究
技能,基本知识应完全并能够批判性地使用。
对于博士生来说,在定性方法论方面的要求是,能够准确使用且最好在一定程度创造性地使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
写作过程的方法论细节或方法论学术问题,请与指导老师及导师组交流。
二、定性研究知识框架
Ⅰ定性研究的学术地位与趋势
定性研究是针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而逐步形成的。
对定性研究方法有突出贡献的学科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等。
目前,定性研究越来越为社会科学接受。
Ⅱ定性研究方法的含义及实质
定性研究方法是以后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如符合互动理论,现象学,常人方法论等)为基础,在自然情境下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系统互动,综合运用多角化技术对所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和意义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应用的研究方法的统称。
Ⅲ定性研究的特征
定性研究是整体主义或情境主义。
定性研究是藉由人、情境与时空关系而形成研究框架。
定性研究不排除,但要求研究者尽量消除自己的“前设”和“偏见”,并随着研究的进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方案。
Ⅳ定性研究种类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
民族(人种)志研究;
现象学研究;
扎根理论;
历史比较研究法;
自传/传记/生命史。
此外,案例研究,规范研究也可以归属到定性研究的范围。
Ⅴ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确定研究题目
选择某一种或若干种定性研究方法
选择研究情境
设计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及步骤
收集资料
编码分析以及解释资料
反省研究者在研究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理论结论
三、定性研究论文格式
题目
论文题目既能够吸引人,又能应凸显研究的独特性。
一般采用平实的方法,围绕因变量-自变量关系来达。
摘要
论文摘要应概括性地表达研究的要点、独特性或理论贡献。
建议根据所属学科的规范表达方式来整理。
亦可以参考不同刊物的摘要要求来写。
由于博士论文可能进入国际性数据库,应重视英文摘要的写作。
第一章导论(问题提出)
概括性地提出研究的问题,使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意图和研究策略。
具体内容包括:
研究问题;
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研究的切入视野(学科的或理论的);
研究策略(简要表述你是如何做的,用什么方法);
文章展开的逻辑线索。
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综评述
全面、概括地回顾所研究的领域的学术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述形成你研究的问题点(arguments)或理论假设。
内容包括:
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
该领域主要的理论派别;
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目前该领域的理论挑战;
应对挑战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你回应这些问题理论视野及做法。
第三章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介绍你的研究理论设想和方法选择。
具体内容包括:
核心概念界定或解释;
研究理论框架;
定性研究方法选择;
资料收集方式、程序;
样本;
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效度和信度的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