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之研究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之研究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之研究内容提要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来源。

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从实际操作来看,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既是金融经济在我国个人经济领域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着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制度变迁对我国个人收入乃至个人金融需求产生的影响,从理论上说明了我国发展银行零售业务的必要性。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观点,遵循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特有规律,通过国际比较总结出几点对我国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并结合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银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初步思路。

全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概论,第二部分为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客观背景,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银行零售业务个人金融需求个人信用制度目录第一部分概论一、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与兴起的背景(一)商业银行批发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零售金融市场需求增加。

(三)西方国家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零售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信息革命拓展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

二、九十年代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一)业务模式由分支机构转向以电子化为主的多渠道服务方式。

“客户中心型” (二)经营理念使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私人业务部门纷纷成立。

(三)业务重点由资产业务转向中间业务。

(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和个性化。

第二部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客观背景一、个人金融需求的推动(一)改革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变化的特点(二)我国个人金融需求发生的相应变化二、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的影响三、商业银行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一)来自直接融资方式的冲击。

(二)银行业内竞争程度上升。

(三)面临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

第三部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达国家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启示(一)零售业务的开展与扩大离不开发达的个人信用制度。

(二)现代科技革命使银行多渠道零售服务方式成为可能。

(三)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人客户进行细分(四)银行卡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载体二、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及问题(一)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三)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及问题(四)我国银行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四部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一、注重个人金融运行体系的基础性构建。

二、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激发商业银行内在的创新动力。

三、建立客户经理制度,以有效配置银行资源满足客户需求(一)建立客户经理制度的必要性(二)我国银行客户经理制度现存的问题(三)客户经理制的实现形式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一)建立和完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以信用卡和住房信贷为突破口,初步建立个人资信的信息登记制度。

(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资信评估办法。

(四)加强个人信用风险防范和惩罚措施。

五、引入现代营销策略,充分挖掘客户的消费潜力(一)市场细分策略(二)市场营销策略三促销策略(四)售后服务策略六、在进行个人存款业务创新的同时,大力开展个人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一)在资产方面,主要是大力开展个人消费信贷。

(二)大力发展零售中间业务。

引言当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国际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电子化及国际化的明显特征,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原因背景。

相比之下,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差距甚大,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尤其在我国加入WTO 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这是金融深化的客观必然。

第一部分概论银行零售业务(retail banking business)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广义的银行零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个人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自然人企业以及小型法人企业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这是一个与银行批发业务相对应的概念。

狭义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居民个人和家庭、小生产经营者以及小型自然人企业提供的各种小型金融服务,这是一个与银行公司业务相对应的概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有一个更狭义的概念,即仅指银行对个人和家庭为主要对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实际也就是银行的个人和家庭零售业务。

这种零售业务的概念在我国一般比较流行,所以本文也以个人和家庭的银行零售业务为研究对象。

银行个人和家庭零售业务的范围,包括银行提供的与个人和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金融服务,如个人存款、个人贷款、个人汇兑、个人结算、个人收付、个人证券投资、个人担保、个人信托、代理保险以及家庭理财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很小,零售金融的运行机制和体系还很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抓住机遇,积极拓展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与兴起的背景银行零售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可从花旗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发展中略窥一斑。

花旗银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一直独具创意,领风气之先。

早在1904 年就率先推出旅行支票业务;1928 年5 月3 日,又向储户推出无担保个人放款业务;1950-1955 年,随美国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各种新型的个人银行服务应运而生,个人支票帐户及消费贷款激增;1961 年,首先创立第一张可转让个人大额存单;1977 年,花旗银行设立花旗卡业务中心,通过便携而多功能的ATM 机和花旗卡,使其颇受欢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时服务”广告宣传成为现实,一举改变了美国消费者银行业务的面貌;进入80 年代,花旗银行更注重发展个人银行业务,银行在南达科他州及特拉华州设立分行,以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发展,1985 年将客户的私人计算机与其系统相连,为客户办理“直接银行业务” ;进入90 年代后,花旗银行通过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全球客户提供所需服务;截至1996 年底,花旗银行已发行6100 万张信用卡,通过将信用卡做为一种首选的安全的支付方式来推广,将一个以现金支付为主的社会发展为消费者信贷的体系;1998 年4 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公司成功合并,计划成为美国个人金融服务业的可口可乐公司,并把这一做法在全球推广。

银行零售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生与兴起是商业银行在客观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开拓和发展的结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商业银行批发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反映在GNP 年均增长速度一般都有7-10,七十年代后,这一速度明显放慢,年均GNP 增速不到4,这就使西方各国企业对资金需求减少,银行剩余资金找不到出路,银企关系发生变化。

不仅如此,许多确立市场信誉的企业,除了可向商业银行借款外,还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市场上募集资金。

这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争夺客户的竞争,批发业务份额大幅下降,商业银行不得不另谋出路。

在内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银行纷纷拓展业务范围,对象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零售业务,自然成为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策略后所开拓的一个重要业务领域。

(二)金融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七十年代美国的实际人均GNP 已达一万多亿美元,并出现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和日见庞大的富有阶层。

8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零售金融市场的需求增长迅速(见表1)。

表1 1987—1997 年美英日三国个人金融资产表名称美国英国日本87 年97 年87 年97 年87 年97 年个人金融11.50 27.11 8566 2.55 696 1230 资产总量兆亿美元兆亿美元亿英镑兆亿英镑兆日元兆日元其中(结构)1 保险、年金25.6 29.9 45.4 50.2 14 28.2 2 股票、债券23 31 15 25 16 9.7 27 15.7 30 20 70 62.1 3 现金、存款20 18 10 5 4 其它《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与商业银行业务空间的拓展战略》资料来源:惠平,,奥而多投资研究中心材料。

从以上三个国家的个人金融资产分析可以看出,1987 年至1997 年十年间,个人金融资产需求总量发展翻了一番多。

个人金融需求的增加和多样化必然对金融中介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网络的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和各种金融衍生商品的出现,金融市场日益复杂,金融风险日益增加,但同时许多顾客不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就是因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有限,急需金融中介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西方国家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零售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七十年代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金融制度缺陷逐渐暴露,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西方国家不得不实行以“自由”为特征的金融改革。

英国于1986年10 月实行了被称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商业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日本政府在80 年代初期就开始实行“日本的金融自由化”,1998 年6 月正式实施日本《金融改革法》,取消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美国国会也于1999 年11 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取消了1933 年制定的对银行业务限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

这些金融改革对银行的零售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和银行业务上不断创新,开始向个人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四)信息革命拓展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

尽管,从银行产生开始,个人存款就一直是其主要的筹资来源,但零售业务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的银行业务。

这是由于过去个人客户分散、单笔业务金额小、单项业务成本比批发业务高,开办零售业务必须广泛设立分支机构才能达到规模经营。

但是,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银行业务可以大量运用ATM、POS、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等低成本的渠道(见表2),为个人客户提供低廉、快捷和方便的金融服务,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增设分支机构为手段的高成本业务扩展方式,大大拓展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

表2 美国银行业渠道营业比重变化及交易成本()1995 年1998 年交易成本(1998 年,单位美元)分支机构56 41 1.00 左右ATM 28 31 0.30 左右电话银行10 15 0.50 左右网上银行1 6 0.01 左右其他渠道6 7 资料来源:FIDC 资料二、九十年代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据欧美等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如逐渐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