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试卷分析一、总体分析这一份联考试卷,总体来说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考卷与新课标高考试卷形式相同,这与高考多年不变的僵化套路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应考。
它突出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覆盖面比较宽,同时也比较容易,在高三初期用这样的试题考查学生,容易树立学生的信心。
下面对试卷结构各个版块的情况略作说明。
(一)科技文阅读第一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本题平均分是2.291,难度是0.764。
我以为恰好。
它既让高水平的同学做上,又不让低水平的学生沾光。
解说:以句号为标准,从第一段前两句的内容看,“精神落差”常常成为艺术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原因,而创作兴奋点是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
而第一题A项,把这两个意思糅合在一起,说成了“精神落差”是关键所在。
这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B项的内容就在第一段的后半部分,经过总结归纳就可以看出它是正确的。
C项错在一个“是”字上,“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内心发生的情感激荡和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的原因,而不是情感激荡和思想火花本身。
D项同样错在一个“是”字上,创作主体所获得的观察视角和对自身的新认识,只是“精神落差”带来的意义,而非它本身。
后面这两项,都没有接触到“精神落差”这个概念的本质。
第二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平均分是2.884,难度是0.961,做错的学生极少。
这说明这首题选项的设置过于容易。
真正会做题的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概不看原文就能选出答案。
这是遗憾的地方。
A项对应的是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B项对应的是第二段的后半部分,D项对应的是第三自然段。
它们的意思都能从上述对应文字中找到根据。
D项错,错在过于绝对化,诚如答案提示出所说,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和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成为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本题的难度太小。
第三题同样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
平均分是2.055,难度是0.685,这是较有信度的题。
A项错在“就必然”三个字上。
本项对应的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原文有“常常”一词,而本项则把它删掉了。
所以就从或然变成了必然,就错了。
其余三项,B对应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虽然不是原话,却是可以从内容上推断出正确来的。
C对着应第三自然段,它是对原文中曹雪芹、屈原等人事例的抽象概括。
D项是综合了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的内容所作的评论。
都是正确的。
(二)文言文阅读第四题平均分2.162分,难度是0.721,它较能迷惑人,就是因为D项对词语的解释,很容易被搞错。
“生平不解作欺人语”中的“解”字,现在看来,解释作“会”字,是最合适的。
但当时没有想到,所以释作“理解”,之所以说它错,是因为依据原文的意思,把“理解”一词置于译文中,显然不合适。
虽然在词典上,“理解”和“懂得”是同一义项,但其实它们是不相同的,有着侧重点的差异。
译文中译作“知道”,虽不是很好,但比“理解”要好一些。
只要学生认真推敲,对语言比较敏感,是能够做对的。
第五题平均分2.907,难度是0.969,它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对内容的理解。
其中比较容易弄混的是第三句:③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因为它乍看来不是表现勇猛而是表现智谋。
所以定会引得部分考生犹豫不决。
其实这项是可以理解为“勇猛善战”的,因为在“勇猛善战”四个字中,还有一个“善”字在。
本句可以说是“善战”的说明。
第六题平均分0.825,难度是0.275,它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
这道题的结果很出人意料,因为它很容易做,几乎没有难度,因为它有三处毛病:一是地名错了,二是文中并没有说张国梁是总兵,三是把冯子材当总兵的时间弄错了。
其中的地名错,不是出题的原因,而是校对的原因,最初出题的时候就没有把地名弄对,后来又没有看出来,所以就一错再错,错到最后了。
所幸的是这项本来就错,再加上一个错无非是错上加错,无关大局。
所给的参考译文里面,也把“粤”字译成了广西,这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把地名弄错了。
然而学生照样大多数做不对,只能说他们知识面狭窄,分析具体文言语句的能力欠缺。
他们只能大概弄懂文章的意思,但具体到某些语句,就显得无能为力。
这恐怕是我们的学生们的通病,这也说明我们的日常教学抓得粗,不细致。
第七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平均分6.7,难度系数0.67,属于中等难度的题,本题选用了两句话,考查了文言文中的常见词语“比、方,却,出,治,明年”等。
涉及到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诗歌鉴赏李清照这首《浣溪沙》,第一句“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绣面芙蓉”,与后面的“斜飞宝鸭”是同样的结构,“斜飞”是修饰宝鸭的,绣面则是修饰芙蓉的。
绣面芙蓉就可以理解为像少女的脸一样的芙蓉,也就是可以理解为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芙蓉花。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题答案里面有“既指芙蓉花开”这样的话。
不过,我也以为这句其实更是写少女的脸庞漂亮可爱的,是以芙蓉花之美写脸庞之美。
所以第一问的答案的后半部分,指出了以花喻人、以花衬人这样的意思。
不过,我们理解诗词,尤其是阅卷时,实际上是不可以太拘泥的。
只要学生能够把诗词的意思看懂,把芙蓉花开少女的脸的关系搞清了,能够看出这个少女心中萌动了爱的情怀就可以了。
分析“开”的妙处,当然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字面意思,一是深层意思。
字面意思当然是花开笑脸开,实际意思当然是爱情开,情窦开。
分析的时候,还须把花与人面的比喻关系说清楚,说到了这些,就算是真懂了。
就可以得满分。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诗词中形象的把握。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弄清身份,其实要弄清主人公的特点,这样才能指出是描绘了什么形象。
如答案所述: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作为一个6分的题,仅仅写出这一句还不行,还必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题干上已经说了“联系整首诗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没有分析不行。
分析的时候自然应当从头到尾,把涉及到形象的词句进行解释。
诗歌鉴赏题,是仿照着今年的高考题来的,主要考查学生是不是能读得懂。
这两道题,虽然一考查对词的赏析,一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但它们的基础都是看懂。
如果不懂,就哪道题也答不好。
第8题,平均分2.47,难度系数是0.49。
第9题,平均分是3。
09,难度是0。
51,两道题的难度都比较大。
学生答题得分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尚不到位。
他们很需要培养起分析具体语句内容的能力。
(四)名句默写高考中这道题得分率极低。
我记得全省平均是2。
54分。
连一半分都不到。
作为省质检组的组长,我连查了60名学生的试卷,得0分的占了17个。
大部分是写上了而写不对。
本次考试本题平均分是4.29,难度是0.71,这样的题,如果学生备考扎实,得满分都是绝没有问题的,所以它无所谓难度不难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所用的是李永康的小说《生命是美丽的》。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小说,题目没有多大难度,学生如果要做,应该是能够得较高分数的。
第一题是选择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科生平均4.13分,理科生平均4.247分,相差不多。
难度也都在0.8以上一点。
第二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文理科平均分都是3.8,难度都是0.64。
本题是比较难的,因为它的答案在文本中没有提示,只能靠考生的深入分析。
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就能得高一点的分数,否则就低。
第三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理科平均分3.25,难度0.54,文科平均分3.19,难度0.53。
文理科基本相当。
本题按理说比较容易,但学生的作答情况却并不好,问题大概在于不善于具体分析。
第四题是探究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和思维的开放程度。
理科平均分4.28,难度0.53;文科平均分4.26,难度0.53。
文理科基本相当。
也是较难的一道题。
在所有考生中,做小说题的人数很少,这确实是因为小说阅读题相对于传记题而言,较难得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饶毅的传记性文章《孟德尔和达尔文》。
第一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理科平均分2.941,文科平均分2.947,难度都是0.58。
第二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科平均分4.64,文科平均分4.72,相差无几,难度都接近0.8。
本题要求概括二人的不同处,比较好做。
第三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科平均分4.23,文科平均分4.22,难度都是0.7。
也相差无几,无论从平均分还是难度系数,都与设计该题时的预想相吻合。
第四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现实态度的评价,同时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文理科平均分均约5.6,难度都是0.7。
也都附合出题时的设想。
总的来说,传记题的题目设计比较合理,考查比较全面,达到了考查的目的,是本套试卷中较为令人满意的部分。
(六)语言运用题13题是成语题,文理科平均分均约2.67,难度均约0.89。
14题是病句题,文理科平均分均约2分多一点,难度也均约0.7。
15题考查语言连贯,理科平均分2.476,难度0.825,文科平均分2.39,难度0.799。
这三道选择题,13题与高考题相比,稍显容易了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所考查的词语“处心积虑、一团和气、夸夸其谈”均为较明显的贬义词,学生容易看出来。
而14题、15题,不仅文理科学生答题状况相差无几,难度也与高考题较为一致,可是说是较为令人满意的题。
16题、17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运用。
16题具体考查对漫画的理解,要求将漫画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理科平均分3.45,文科平均分3.47,难度均为0.69。
17题考查仿写句子,理科平均分4.27,文科平均分4.22,难度也均约0.7。
这两道题同样难易适中,与高考题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七)写作本次考查的是材料作文。
材料本身是带有寓意性质的对话。
它分三个层次,一是“我”不信母亲所说的“那条路走不得”,二是别人不信“我”所提醒的“那条路走不得”,三是议论,说明人人都会走弯路。
这个材料难易适度,学生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能把握住中心论点,按理说应该得较好的分数才是。
但理科平均40.18分,文科平均40.11分,都低于高考时候的省平均分,说明相对于高三初期的学生而言,本题还是稍显难了一些。
二、考生的问题通过对试题数据的分析,我以为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大方面:1.文言文阅读与诗词鉴赏方面,欠缺对具体语句的内容与情感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
学生只能看出大概,却不能说具体说透彻。
如文言文阅读题,第六题,A项共有三处毛病:一是地名错了,二是文中并没有说张国梁是总兵,三是把冯子材当总兵的时间弄错了。
学生大多数做不对,只能说他们知识面狭窄,分析具体文言语句的能力欠缺。
这恐怕是我们的学生们的通病,这也说明我们的日常教学粗放而不精细。
2.现代文阅读方面,欠缺对内容的分类和概括能力。
比如小说阅读题的第四题,要求指出“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包含哪些含义,又如传记题的第二、第三、第四题,要想答好,都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做出抽象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