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工商管理学院各专业的认识经过一学期对工商导论的学习和自己课外的涉猎,我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是在不断的与一些人的交流当中,我对这些学科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识。
肖伯纳有言,“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在对各专业认识的写作当中,也是一种不断发散思维的学习。
管理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些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而事实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管理等这些智力性因素作为现代生产力系统新增的因素,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也越来越深刻。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必备条件。
就我而言,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的社会分工是发达、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必备条件。
社会的分工,资源的配置需要管理者,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所以管理者,管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管理可以引申为决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曾经说过,“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所要做的就是分配好资源,分配好工作让下面的人更好地去执行。
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让一个人取得辉煌的成就,可以让一个企业更具竞争力,但是如果管理错误,决策错误,那可能比贪污还可怕。
管理很多时候是跟定位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就有了战略管理一词。
一个企业往往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更精密的部署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需要定位,这就需要有战略。
红罐的王老吉把价格普遍定在3.5-4.5元之间,公司把市场定位在高端消费人群,就是一种定位,一种战略;先从沿海发达城市开发市场,再深入内地,就是一种定位,一种战略;品种单一,也是一种定位,一种战略。
企业的定位,战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指南针。
在越来越来激烈的市场,一个有战略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管理要以人为本。
对新东方而言,一套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新东方成功必不可少的保障。
而这套员工激励机制是处处以人为本的,比如说报酬是否合理,员工自身是否有发展,员工的精神是否愉悦等等。
如家酒店处处以顾客为上帝,酒店内没有餐厅,只为省去顾客的开销;房内有不同厚度的被子,只为了顾客舒适。
试想,这样的酒店想不得到顾客的青睐都难。
管理在生活中是处处都在的。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
管理的手段是多样的,但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管理好,就是要更有效,效用最大化。
市场营销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将市场看作是有形的买卖交换的场所,比如说商场,集市等等。
实际上,市场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有劳务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文化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等等。
在当今社会,市场营销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企业。
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市场营销学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制定正确的营销计划,往往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合乎理性的人”。
说的是每个个体经济单位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所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以至于他们不择手段。
从三鹿奶粉事件,阿胶造假事件就可以看出了。
但我们必须知道,市场的发展本质上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将是满足消费者的最大需要。
而在构成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股力量当中(3C),就有CUSTOMER顾客(此外还有COMPETITION竞争和CHANGE变化)。
可见,一个企业应该尽量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效用最大化。
在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当中,我知道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理论。
比如说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主要用于分析本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战略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知道了品牌与商标的区别。
商标是指受法律保护的品牌,是品牌的一部分。
我知道了怎样去定价一个产品,该从哪方面分析。
我也知道了SWOT分析法,知道怎样对一个企业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精确的分析。
可以说,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使我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来紧密,越来越来清晰。
此外,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营销人最起码的标准,渊博,热情,具备想成功的心态。
我也认真研读了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书中具体讲述了影响力的武器,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等等。
我受益匪浅,不得不对一些推销人员所采取的巧妙的手段所折服,也对这些人员构筑起内心的一道防线。
我知道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被这些人骗了无数回。
我觉得多读书能让一个人越来越理智,少走很多弯路。
这也是我一个深刻的体会,毕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市场营销学是我蛮感兴趣的一个学科,也是我想要选的专业。
我也希望在以后能对这个学科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每个大学生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不会陌生。
因为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要去应聘,都要经过面试官的筛选,都要去就业;可能会去参加企业的培训;都要领取一定的薪酬。
而招聘、筛选、培训、报酬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
企业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发展,相应事务的处理也需要更专业,更娴熟的人才。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事专职人员也就应运而生。
诸如企业会雇用专门的人才负责工人、人才的招聘和筛选;秘书用于协助领导人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制定一些方案之类的工作。
人力资源,最根本的就是要与人力交流沟通。
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单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实现发展的。
所以企业就要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在等价交换的幌子下,不断地赚取劳动力无偿为企业的剩余价值。
企业所要的,就是劳动力能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多赚点利润。
所以企业就有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
通过薪酬、晋升、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能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通过一些福利,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因为这样通过有效的激励,组织目标实现和成员发展才能最大化。
现实值得思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长期有效的战略管理手段,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资产,往往不能达到管理最有效化。
企业文化往往为人力资源部门忽略,尽管企业为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但结果收之甚微。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往往会更强劲,更有力。
当文化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时候,这个企业往往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试想,中国一些生产运动用品的企业,他们所做的鞋的质量也不一定会比阿迪达斯生产的产品差,为什么就没有阿迪达斯那么有名呢?我觉得就是缺少一种企业的精神,以致他们在卖广告时也不能突出一个企业的精神,企业自然就难以做大做强了。
而这又与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息息相关。
我觉得大学生现阶段最应该做的就是学好本领,学好知识,学会做人。
这样,在将来的简历当中也就不会没有辉煌的经历,抑或奖项可写了;也就不会在面试官面前显得少不更事了,相反表现地更从容,更出色了。
物流管理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的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一美元,卖到美国沃尔码商场却能达到接近10美元。
那么10美元减去1美元的9美元是谁创造的呢?实际上,这其中的9美元价值就是除了制造以外的6大物流环节所创造的,分别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这就是著名学者郎咸平提出的关于产业链的“6+1”理论。
中国自诩为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实际上却不一定是,因为美国人掌握了整条产业链,而中国总是在为美国人服务。
中国制造得越多,美国人就越富裕。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链的价值,物流的价值。
现今社会有两个提高利润的领域:一个是物质资源领域,另一个是人力资源领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两个领域的潜力越来越小,利润提升越来越困难。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的“第三利润源”就是对物流领域的一个扩展和进步,是对物流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更大利润职能的一个承认。
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达到最大限度时,企业就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就能有效地扩大企业的利润。
也就有了“第三利润源”之说了。
而中国的物流业却令人堪忧。
中国企业对物流业的认识起步较晚,甚至不重视物流业的发展。
储运设施普遍陈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够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法规不健全,无证经营,市场秩序混乱不规范,恶性竞争较严重等等,这就是中国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虽然现在香港、上海物流业相当发达,花都、深圳等地区也在崛起,却难以支撑大局。
可以说,中国的物流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相当曲折的,中国的物流业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中华民族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阶段所要做的就是稳步而起。
有关地区政府必须得更新观念,有效制定规划,确立物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必须向发达企业,抑或欧美先进国家借鉴经验,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有必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审时度势将物流外包,发展第三方物流。
物流业是一个新生的行业,人才奇缺。
物流专业人才也已被列为中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了。
掌握先进技术,懂得实际操作的高级物流人才是供不应求的。
这也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个企业合理的物流目标就是要适当地给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期获得更多的顾客源,赚得更多的利润;也要有效地选择,兼顾整个企业的成本水平。
但这同时也是难以权衡的。
但也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物流业是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如果不是选择了市场营销的话,我就会选择物流管理。
但毕竟,在权衡之下,我大二还是会选择市场营销学专业的。
也希望以上对四个方面的总结,能真正反映我这一学期之所学,是对我所学知识结构的理清,是对思想的一个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