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玉挨打教案

宝玉挨打教案

《宝玉挨打》教案
预习题目:
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人物的言行,思考人物的性格。

3、黛玉探伤时,为什么会“迟到”?
附:有条件的学生读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金钏儿挨打一段;集体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宝玉挨打”一段。

1.从人物“集中”和“情节”集中两方面,了解课文运
用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的特点。

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学习
本文出色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理解宝玉
挨打这一事件的实质,即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学习本文出色的塑造人物的手法
理解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实质。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的1。

以讲读为主,结合预习,
使学生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弄清每个层次所出现的人物及其
与中心事件的联系。

页 1 第
2.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的2和3。

以讨论为主,重点是
通过对两组人物:贾母、贾政、王夫人和宝钗、黛玉的对比分析,深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此基础上把握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知道宝黛爱情通过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诉肺腑》
这次的肺腑之言达到了成熟阶段。

两个人也从相互猜忌、试探走向了彼此信任、彼此知心阶段。

按理,两个人都应该十分高兴,可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发生了一件意外的(板书题目:宝玉挨打)不过,请同学们事——宝玉挨打。

放心,这一事件不但没有影响他们的爱情,反而更加巩固了《红这一段节选自也使更加坚定了叛逆的决心。

他们的爱情,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34回本中第33回和第120楼梦》
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它和《诉肺腑》是前后相连接的,中间只删去了一些与“宝玉挨打”无关紧要的情节,在此不做补充。


明确学习目标。

二、解题
“宝玉挨打”可以说是小说《红楼梦》上半部的一大
高潮,写出了以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思想和以他父亲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发展到暴力的冲突。

这场冲突在以描述日常生活琐事为主的《红楼梦》当中页 2 第
可谓是一件大事,作者抓住这一件大事,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不仅使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将两种对立思想的冲突揭示得异常深刻。

那么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这正是我们学习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的说,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板书:舞台艺术安排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两种思想的冲突。

)以舞台艺术手段安排情节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情节集中,即情节紧紧围绕着“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不枝不蔓;其二是人物集中,众多人物被牵涉在这一事件中,对此做出各自的反映。

人物的各自反映所表现出的言行,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的生命,两种思想的对立、冲突自然暴露出来。

那么,这场冲突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呢?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按照“挨打前”、“挨打”、“挨打后”的过程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三、讨论总结
(板书:一、挨打原因:陪客无精打彩、 1、情节集中。

忠顺王府告状、贾环进谗面如金纸、又惊又气、倒生了三分气,目瞪口歪,原本无气、偶然因素:焙茗不在、老姆姆耳聋眼都红紫了二、挨打经过:小厮打,贾政盖、要勒死三、众人的反应:凤姐、袭人、宝钗、黛玉总结:有人将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比作潜流暗页 3 第滚、惊涛大作、余波涟漪,确实形象生动。

2、人物集中。

众多人物都被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牵连在
一起,就好象是被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有主角、有配角、有龙套,有直接出场的、有在后台帮腔的。

那么这些人物是如何被集中在一个舞台上的,这些人物与这个事件有什么关系、他们各自在这一事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略读课
文思考。

(板书:)
小结:从图示中,同学们可以看到,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直接主要的矛盾是宝玉和贾政;挨打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贾雨村、长史官和贾环;间接原因则来自金钏、琪官、焙茗和老姆姆四人;直接阻止者是众门客、贾目和王夫人;事后作出反应的还有李宫裁、王熙凤、袭人、薛大爷、宝钗和黛玉。

作者正是从对这五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叙述中,将“宝玉挨打”这一事件叙写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从以上的分析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颇具匠心,以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通篇以事件的
发展过程为序,以事件为中心,将众多的人有条不紊、毫无破绽地安排在一个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家庭生活的大戏。

下节课我们将就主要人物在这一事件中的言行、表现来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两种思想的深刻矛盾。

页 4 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运用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
情节结构的特点,这种情节结构的安排手法,作者在《红楼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借一个事件,的其它部分也常常运用。

梦》把众多人物纠结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不同表现的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生动、有血有肉。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人物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两种思想的深刻矛盾。

二、学习课文
自然段,思考贾政、王夫97-、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1
人、贾母在教育宝玉的方法上有何异同?从中可见三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总结
三人对待宝玉的态度:
人物贾政贾母王夫人异怒其不争,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

失之以严。

爱得无情痛惜,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爱得发昏。

哀痛,宽大于严。

爱得无理。

同教育目标一致,都想以封建道德规范培养宝玉,使其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页 5 第
总结(略)
2、请同学们朗读第13段和第15段,思考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的感情上的异同。

分析、对比:
人物表现宝钗黛玉
动作、神态托药、红了脸、弄衣带娇羞眼肿、泪光、气噎喉堵、抽噎。

语言吩咐用药、心疼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一句?
心理宽慰、功利之想心中万句言辞,只是不能说得。

情感真情、圆,医伤之药,功利之念悲戚、直,知己之心。

抛弃功利。

形象性格规劝,大家闺秀关心,知心恋人
宝玉感觉心中大畅,自我怡然,亲而远之。

情人哄骗黛玉、体贴关切,冷暖入微。

恋人
概括:宝钗、黛玉对宝玉都有真情,但由于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表现感情的方式大不一样。

宝钗谙熟世故,理智多于情感;黛玉单纯,情感至上。

宝钗是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见宝玉,送的是药,心疼是真情,但力图掩饰,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黛玉在情感的世界中没有世俗的功利观念,她看宝玉,带着一颗真心,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也只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页 6 第
3、默读第1至6段,结合以上的人物分析,讨论宝玉
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

贾政固守封建主义
的道德理念,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

他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

而宝玉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追求的真情至性,寻的是知己,坚守情感至上的他
人生观。

于是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封建道德礼教的叛逆者。

的挨打也就不可避免。

三、课文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常常把人物放在一起来写,以
“一事牵多人”,或是把关系亲近、地位相同、常处一地、性格相似的人对比来写,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细微差别,毫厘毕现;或是把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处去写,使人物间的不同性格彼此衬托,愈加鲜明,比如以此法写黛玉、宝钗就是如此。

正是
通过这种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社会矛盾具体而清晰地展现出来,使《红楼梦》既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当时社会情景的镜子,又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情画、世俗画。

四、布置作业
页 7 第
1、课本70页一、四题。

、课外阅读《红楼梦》。

2
页 8 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