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之花绽放课堂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是幸福,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讲到:“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并不幸福,幸福感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灵面临着真正的迷失。
不是学生不懂幸福,而是很难在课堂上获得幸福。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教师能否创建愉快、生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直接影响到学生幸福感的生成。
因此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接受训导和告诫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个性和思维的花朵赖以扎根的土壤;课堂不是知识灌输的“车间”,应当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砥砺思想的智慧竞技场;课堂不是学生接受精神煎熬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体验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如何把幸福理念贯穿于素质教育课堂,将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感谢生命、感受快乐、完善自我、调节身心平衡、调节人与社会平衡的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培养才能形成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就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理解幸福的能力就是具备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在幸福的追求和享受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由于人们生活经历、个性品质、文化背景等不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高尚或庸俗的幸福观。
一些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熏染下,其思想和行为逐渐偏移,盲目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如一学生曾经讲到:“幸福就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将来嫁一有钱人,快乐的生活。
”还有的学生说:“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
”如果一味的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
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
所以在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培养道德情操的机会,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幸福观,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忠孝篇中,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母爱齐天》,讲述一位母亲要捐肾救子,可是查出有重度脂肪肝,于是她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减肥计划,奇迹般康复,最终救子成功。
在组织学生讨论母爱伟大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这个儿子真幸福!”当捕捉到这一关键性的词语时,教师就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的感动,体会做儿女的幸福,懂得感谢父母。
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所以在素质教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热爱人生,满怀信心对待生活。
例如可以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小泽征尔是如何凭借自信摘取世界指挥家大赛桂冠的;患有严重口吃的乔吉拉德是如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让学生们从中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进而能够勇于进取,不懈追求,创造幸福生活。
二、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许多人认为,幸福离自己很遥远,殊不知幸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中,甚至就在不经意中,稍纵即逝。
正如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理,生活中也并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感受幸福的能力。
当一个人对生活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现在一些学生虽然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以至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整天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1.打破教室的传统格局,变革课桌椅的排列方式。
学生可自主设计,任意组合,围坐在一起,增强互动的效果。
当然,还可以带着学生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和着青草的芳香,在户外促膝而谈,这时课堂上威严、拘谨的气氛早已烟消云散,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语言表达无拘无束,思考问题既深又广。
2.改变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提出问题,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找寻答案。
当然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全是生硬的语言,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来完成,例如解手链的游戏,以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团队中沟通与倾听的重要性;或者制作母亲节贺卡,通过一句句真诚的祝福,践行感恩的誓言。
(二)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感受幸福1.在素质教育课堂上,开展感恩教育。
大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
由于没有感恩之心,就缺少了幸福感。
所以,教师可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让大家讲述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有两名2009 级幼教大专班的女生,在讲述的时候几度哽咽,或许是尘封多年的往事又触动了心弦,所以它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
2.在素质教育课堂上,开展“发现幸福”的讨论会。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最近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有的会说:“我刚刚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好幸福呀!”有的会说:“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就是幸福。
”有的说:“我们每天都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就是幸福。
”针对大家形形色色的回答,可以总结出: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因此,只要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汇聚人生中幸福的点点滴滴,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幸福氛围”,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一个人的幸福不是靠他人给予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一)要加强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包尔生也认为“对于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来说,有德性的行为始终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悦。
”可见,幸福和品德息息相关。
所以在素质教育课堂上,要始终围绕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重师长、团结互助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让幸福的德育存活于学生快乐的生活中。
(二)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现在有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娇惯坏了,来到集体不懂得团结、谦让,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孤独感就油然而生。
素质教育课堂恰恰提供了一个大家共同参与的机会,例如在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中,锻炼同学间的默契;在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评价他人,并且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通过这些互动性的小游戏,增进学生间的了解,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
良好的交往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平衡。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融洽相处,能经常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肯定,能向他们倾诉衷肠,就会及时地得到理解和安慰,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幸福的甜水自然就在心头潺潺流淌。
(三)教给学生创造快乐的方法例如号召学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到敬老院献爱心,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包括学生会),不仅可以丰富经验,还能得到锻炼,充实生活,在成功中体味喜悦;或者培养兴趣爱好,减轻学习压力。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如果能够把幸福理念贯穿始终,那真是相得益彰。
素质教育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村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外出打工,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努力改变自己和家里的命运。
他们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们却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而这些本应还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就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最近的几年一个较为突出和严峻的话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出了农村,带着希望和梦想走进了城市,然而面对城市中高昂的生活费和学杂费,许多有子女的农民工出于无赖,只有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在了自己的老家,这就有了我上述的群体--留守儿童。
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
而这些看似简单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我们的留守儿童中却很难看到,本应该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淘气的的年纪,却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的承受着生活的辛酸,本应该还是在父母的翅膀下受到保护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却要过早的一人去面对一切困难。
本应该和父母一起玩耍嬉戏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承受着那份孤独。
有时候我就在想,父母既然生下了他们,却为何要将他们抛下,虽然我知道这是他们出于无赖的选择,虽然他们在外也很辛苦,但是你是否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每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受到父母的疼爱时,他就会想我的父母在哪里,你可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早早的赚够钱回家,早早的一家能够团圆。
他们不需要父母给他们买多少好玩的玩具多少漂亮的衣服,但是他们盼望的是父母都能够一直陪伴在身边,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能够伸去援助之手,当他生病的时候父母能够一直陪在他身边。
陪他度过那漫长的黑夜。
记得小时候经常唱过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可现如今,这些留守儿童要投入妈妈怀抱的时候,他们的妈妈却在哪里?其实孩子需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们的关爱,而这种爱是用其他亲情和物质都无法弥补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是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的,而这种看似非常简单而且普通的要求,却被这社会给剥夺了,使这些孩子过早的了解到了社会的酸甜苦辣。
记得去年一次短暂的回家去姐姐家走了趟,当看见侄女拿着一道幼儿园数学习题哭着喊着叫我帮忙解答,看着她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的心难受极了。
姐姐和姐夫也像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选择离开农村,步入了城市,家里的两个孩子全都交给姐夫的妈妈代养,虽然两位老人非常疼爱自己的两个孙子,对孙子们的照料也非常的细心,可是在农村毕竟还是有很多农活要忙的,两位老人又能照顾到多少呢?他们只是能够照顾两个孩子不被饿着,不被冻着,其他的也照顾不了多少,毕竟他们也都没上过多少的学,孩子们在学习上中、成长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两位老人是解决不了的。
两位老人也是极力想说服姐姐,叫姐姐回来带小孩的。
随即我给姐姐打了电话,向她说了两个孩子的问题,说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完后姐姐也是欣然允诺,答应回来照顾孩子。
其实我是极力反对夫妻双双都出来打工的,既然你们决定要了这个孩子,你就应该给他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美好没有缺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