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概述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 二、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 、 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 腧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腧穴 ,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 称为 原穴” 合称“十二原” “原穴”,合称“十二原”。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 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 就是“以输为原”。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 有原穴有别。《难经 · 六十二难》指出:“三 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 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 有原穴。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 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病、背腰、脏腑病 眼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病 三经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足太阴病 足厥阴病 足少阴病
脾胃病 肝病 肾、肺、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任脉 督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十、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 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 交会经脉的疾病。 交会经脉的疾病。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易取穴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简易取穴法 4种。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 井 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 的部位, 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 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 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 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 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 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注为输” 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 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 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 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 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 合”。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 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 剖标志有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两大类: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 1.固定标志 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 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 2.活动标志 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 志而言。
三、络穴:络脉在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 络穴: 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二、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二经 病
经名
本经病
三经病
手太阴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 手少阴
心、胃病 心病
神志 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 (一)诊断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 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 经脉、脏腑。 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 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 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 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 度法、折骨定穴法。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 1、中指同身寸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3、横指同身寸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二)分部主治规律
头面颈项部
分 部
主
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胸腹背腰部 分 部 主 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第三节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 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 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 等表证, 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 往来证,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九、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 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 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 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 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 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 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 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第二章
腧穴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 部位。 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 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 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上的腧穴很多,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 阿是穴三大类。 穴、阿是穴 (一)经穴 1.含义: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脉、 督脉的腧穴,统称 含义: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腧穴,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 特点: ①有名称 有固定位置 有归经 有主治规律 有名称,有固定位置 有归经,有主治规律 有名称 有固定位置,有归经 有主治规律。 ②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
(三)阿是穴 含义: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的,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不定穴” 天应穴” 特点: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腧穴的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二)奇穴 含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 1 . 含义 :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 , 而有具体的位置和 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穴名,有固定位置 但无经属,对某些病 有固定位置, 2 . 特点 : 有穴名 有固定位置 , 但无经属 对某些病 有奇特疗效,亦称经验用穴 经验用穴,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 有奇特疗效 经验用穴
(三)形态功能类
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 如腕骨、大椎、曲骨、 巨骨、心俞、肝俞、大肠俞等命名。 2.以脏腑功能来命名: 如承浆、承泣、听会、廉泉、 关元。 3.以经络阴阳来命名: 如阴陵泉(内)、阳陵泉 (外);如阴都(腹)、阳纲(背)等。 4.以穴位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 归来等。
七、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 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 八会穴来治疗。
八、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称为八脉交会穴。 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 “交经八穴” 八穴” 流注八穴” 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一、五输穴 含义: 含义 :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合五个( 腧穴, 井、荥、输、经、合五个(类)腧穴,总称 为五输穴。 为五输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 指出: 所出为井、 九针十二原》 《灵枢 九针十二原 》 指出: “ 所出为井 、 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溜为荥 、 所注为输 、 所行为经 、 所入为 合”。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 的取穴方法。 如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取风市。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如承山、大陵、梁丘、丘墟、、合谷、、气街、。 3. 以大小水流命名:后溪、少海、尺泽、曲池、支沟、 太渊。 4.以交通要冲命名:气冲、关冲、内关、水沟、风市、 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