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 唯物史观
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水平 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 判别一种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看 其基本要素的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 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
•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 畴。
• 2、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 成的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其他要素。 • 动态地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 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之中。 •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自主 选择生产关系。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人的最根本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政治结构
• 1、政治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 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政法设施、政法制度、 政治组织。它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 •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心理、社会意 识形式。它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
• 2、国家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 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 个地域概念。 • 国体: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其 自然观是唯物主义,但其历史观是唯心的。
•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社会历史 观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起“铸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钢铁”。 • 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
•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新的生产 力与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冲突. • 社会革命是指实现整个社会形态的根 本变化.它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思 想革命不同. •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对社会历 史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社会革命是社会 根本制度的变革;而社会改革是同一社 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 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 • 国体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标准。 • 政体:君子政体、共和政体。
•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政体。
• 国家对内职能:政治、经济、社会管 理职能;
• 国家对外职能:维护主权、参与国际 事务。 •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 关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3、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 产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作用:决定作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社会产生和 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它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生产方式制约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史。
•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 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 史。”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 个方面): •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影响; • 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 应追求绿色GDP。
• (4)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
本标准。
• 3、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
• 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发展起来 之前,社会生产和科学很落后,限制人们 的眼界,人们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 • 阶级根源:阶级偏见;阶级利益;夸大英 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 认识论根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在 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 •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 至多考察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 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 •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 观);
•社会的实践本质: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3、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又不等于自 然界。 • 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存在, 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客观规律; • 自然规律是由自然界各种盲目力量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而人类社会规律是由人有意 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
• 先进文化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文化。
• 评价一种文化是否先进,有两个基本 尺度: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
•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文化。 •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 2、文明 • 文明与文化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只能用经济的标准 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阶级,而 不能另立政治或思想的标准。阶级反映了 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 等级依成员的地位、身份、职业、门第等 来划分,反映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阶层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 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它有同一阶级中 的阶层和不同阶级中从事相同活动的阶 层两种情况。 • 阶级分成为阶层,阶层从属于阶级;但 阶级与阶层的划分标准不同。 • 新的社会阶层
•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大 杠杆、重要动力。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双刃剑。 • 文明的多样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四、社会的基本结构
• 人类社会具有多维结构。 • 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 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 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以及其他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
• 1、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 •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 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实体要 素以及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不是直 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
社会文化结构
• 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非意识 形态。
•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法思想、道德、 哲学、宗教、艺术等,有强烈的阶 级性。
• 非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 形式逻辑等,不具有阶级性。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 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 步性; •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
第六讲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 发现之一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 1、社会历史观的内涵
• 历史:自然史、人类史 • 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的根本看法 和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 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 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历史观是 对社会科学的综合和概括,社会科学是社会历 史观的基础;社会历史观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 •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 思考题:“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正确?
• 2、人口因素
•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 徙、变动等; • 社会基本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的 生产; • 人口生产有其特点:周期长、形式特殊、 人类自身的延续。 •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重要作用,但不 起决定作用。 • 思考题:中国户籍政策改革对社会发展有 何影响?
•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 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 素。
•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 精神生活过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原因: • (1)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社 会现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延伸、 具体化。 • (3)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解释归根到底是由 对它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
• 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文化发展水 平越高,文明进步程度就越高。 • 广义的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文明是指文化中的积极的成果。 •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和生态文明。
• • • • •
物质文明是基础; 政治文明是保障; 精神文明是灵魂。 生态文明是要求。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 明四位一体与协调发展; •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关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 展前景
文化与文明
• 1、文化 • 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
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
•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 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
• 文化是人类为了改造世界而进行的 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文化的主要功能:
• 知识传承功能; • 培育、塑造人的功能; •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 认识功能; • 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 成民族传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