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理论研究一个深层次的重大课题。
这里,仅从理论支撑角度,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
一是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社会形态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代替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将是一个和谐社会。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的设想提前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我们经过长期努力,现在已经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不是标新立异和离经叛道。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是“构建”,“构建”不等于“已是”;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度上有差别。
二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划时代的著作中,创立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说是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他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些具体方针方法。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