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苏教版

《成语故事》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注重成语积累。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猜故事。

预设:狐假虎威、精忠报国、对牛弹琴。

2.谈话导入。

这些故事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寓言及一般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等;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少数。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出示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圈划生字、生词。

(3)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三、读认生字,理解词语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会认的字:楚国坚固锐利南郭滥竽充数腮帮俸禄会写的字: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你还认识吗?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3.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四、朗读品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成语的一般特点。

(1)在朗读中想象文中的故事情节。

(2)注意读书的语气和坐姿,老师相机指导。

2.读《自相矛盾》。

朗读提示:读出楚国人夸张的语气和神态。

特别读好楚国人的语言。

3.读《滥竽充数》。

朗读提示:读出南郭先生的装模作样。

读好南郭先生的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矛、盾、卖……”等8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矛、盾、卖……”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重点讲解“盾”平撇宜短,竖撇稍直,“目”略长;“夸”“大”伸展,挡住下面的“亏”;“怎”上下要紧凑,“心”略长”;“宣”上宽下窄,末笔横写长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8个生字。

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可以先描后写。

六、巩固练习打开“基础训练-《成语故事》”,一起来闯关吧!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看拼音写词语。

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2.认读词语。

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二、课文赏析(一)品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预设:(1)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2)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2.课件出示:找出楚国人夸口的句子。

预设:(1)理解词语:夸口。

(2)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3)这两句话什么意思?换个说法试试。

3.课件出示: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预设:(1)理解词语:张口结舌。

(2)多音字:结。

(3)换词语:那个楚国人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了?4.课件出示: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预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相抵触。

(二)品读《滥竽充数》。

1.课件出示:滥竽充数预设:(1)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2)多音字:数。

2.课件出示: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预设: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

3.课件出示:比较句子: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用“总是”说句话。

4.课件出示:后来南郭先生怎么又装不下去了?预设: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用“不要……而要……”说句话。

5.小组讨论: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6.你能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预设: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三、拓展延伸1.说一说。

朗读课文,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说一说。

读完这两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理解。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四、巩固练习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打开“阅读训练-《成语故事》”,一起来闯关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