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第二章:心理和脑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

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

波长从390纳米到760纳米。

盲点:视神经穿过视网膜向脑传递的区域,没有感光细胞,故称之为盲点。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感觉现象:适应、后象、对比、疲劳、掩蔽。

第四章:知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的反映,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区别:①客观事物的属性认识②依赖的感觉器官③产生条件①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孤立的、无组织、无界限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界限的整体的反映。

②一般说来感觉仅以来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则以来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③感觉的产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而知觉除了受刺激物的性质制约之外,还有主题的其他心理成分,如冬季、兴趣、需要、记忆、言语、思维的参与,在很大成都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第五章:记忆记忆是指所说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表象是在人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2)概括性。

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0.25-2 秒一分钟以内一分钟以上(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4)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5)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识记的种类:(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辨认。

联想的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相同: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信息提取的两种形式。

区别:保持程度上的不同。

再认比回忆要容易,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

第六章:思维与想像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思维的种类:(1)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2)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3)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1)发散思维的训练(2)直觉思维的训练(3)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想象是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且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也叫不随意想象。

有意想想指有预定目的且自觉产生的想象。

也叫随意想象。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2)合理地利用过去的经验;(3)充分利用概念的变式;(4)用正确的语言固定概念;(5)形成概念的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问题解决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是可以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才在心理学中叫做问题。

有关问题解决的学说:试误说(桑代克)、顿悟说(苛勒)第七章: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第八章:技能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

技能有两个基本特点:(1)技能是在后天的系统练习或学习中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形成的,它不同于先天的本能行为。

(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中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都体现了活动内在规律的要求,因而它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技能形成的标志:(1)动作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2)动作的自动化;(3)多余动作的减省;(4)动作的灵活性增强。

**习惯和熟练的关系:联系:都是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区别:①习惯往往和人的需要相联系,若得不到满足—不愉快情绪;熟练则不一定同人的需要联系。

②习惯是在无意之中,通过简单的多次重复而形成的,是被动的;熟练则是有目的的,并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练习而形成的,是主动的。

③习惯有好坏之分;熟练只能分为高或低水平。

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的五个阶段:(1)动作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3)车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练习进程的一般规律(先快后慢):(1)练习成绩随着联系的进程而逐渐提高。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4)练习进程存在个别差异。

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1)明确练习的目的;(2)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3)准确的讲解和示范;(4)及时有效的反馈;(5)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影响。

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第九章:注意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监督功能;(4)警觉功能。

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性组织教学,提高趣味性:a.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造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性的课堂环境。

(室内外环境、课堂内外的各种干扰)b.科学运用直观教学(言语、板书、道具),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c.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新旧知识的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d.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目的明确、具体;意义理解清楚、深刻)(2)培养间接兴趣:对活动目标和结果的兴趣。

(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3)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有序的活动(智力和实际操作结合、任务导向体系、设置课堂提问)(4)加强意志力培养:意志性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抗干扰(外界、内在因素干扰)能力第十章:情绪-区别:①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主要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人类所特有。

②情绪和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情感和特定的事物联系。

③情绪具有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比较内隐和深沉。

-联系:①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

②情感产生会伴有一定的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支配。

(爱国主义)基本情绪的种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情绪状态的种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怎样调节情绪?(1)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导致你情绪不佳的事情上移开,如转移话题、做感兴趣的事等,使情绪有个缓解机会,让自己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

(2)合理发泄情绪:如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

(3)理智控制法,就是用意志去控制不良情绪。

如心理换位;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学会升华。

第十一章: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主要功能:(1)激发功能。

个体的行为,绝大多数都是由动机激发的。

(2)指向功能。

冬季具有把个体的行为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目标的功能。

(3)维持和调节共鞥。

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动机的种类: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

社会性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活动,并立正在活动中取得满意成绩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一些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同儿童的成就动机高度正相关(麦克兰德)。

高成就动机男孩母亲主要特点:从儿童早期培养他思考和行动的独立性,鼓励尝试;慷慨地在感情上奖励孩子的成功行为。

父母的期望值:父母期望值高,子女的动机水平较高。

(2)个人成败的经验:(3)人格因素:高成就动机的人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质:责任心、创造性和追求完美。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基本形式:(1)趋(接近)-趋冲突:2个目标,同时喜欢,但又不能兼顾。

(2)避—避冲突:2 个目标,都不喜欢,都不需要,但必须选择其一。

(3)趋(接近)—避冲突:趋利避害(4)多重趋避式(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对两个目标均形成趋避冲突。

挫折:是指个体的一直行动收到了干扰或阻碍,无法达成行动目标,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

挫折的应对:(1)正确认识挫折(2)设法改善挫折情境(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4)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詹姆士(2)趋利--诱因理论;伍德沃斯;赫尔(主要支持者)(3)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生理需要、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4)认知理论;期望-0.5 弗洛姆;归因-海德、韦纳;自我效能感-班杜拉个体对成败的归因影响以后工作的积极性:(1)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因素,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动机的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