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点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个性魅力和权威领导第一节、巨人的诞生权威领导形成过程:遵义会议是转折点,但并不稳固,遭受多次挑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巩固;延安整风得到全党高度体认。

毛泽东独特个性:1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两大美德:负有使命感,注重实践理性;2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3渊博的学识;4卓越的军事才能;5出众的组织和领导才能;6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节、超凡型权威毛泽东具有法理型和个性魅力型两种类型的权威,形成一种超凡型权威。

超凡型权威包含1旷世巨人;2实践贡献;3理论权威。

第三节、非常的作用维系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对旧的统治体系与秩序起到摧枯拉朽的巨大作用。

(1)对毛泽东的评价1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2)一定的政治体系需要政治权威(3)个性魅力型权威可能具有双重效应(4)个性魅力型权威需向法理型集体领导权威转换第二章、邓小平发展理论与历史伟业第一节、历史抉择(1)国际背景1.国际局势新格局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开始形成。

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2.世界经济蓬勃发展。

3.传统社会主义的危机。

(2)国内背景1.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差距。

2.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3)个人背景第二节、发展理论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1)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发展目标“五位一体”(3)发展策略一是发展步骤,三步走战略。

二是发展重点,重点促进,重点突破。

(4)发展动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科技发展(5)发展形势非均衡发展理论(6)发展环境国内环境,政局稳定。

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7)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8)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

第三节、鲜明风格(1)战略眼光1.从战略高度谈发展问题;2.从大局出发治理国家;3.从政治角度谈经济。

(2)务实风格1.强调实事求是;2.注重实践;3.注重实效;4.走自己的路;5简洁、质朴的文风。

(3)辩证思维“照辩证法办事”(4)开放意识丰富的国外经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5)与时偕行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倡导敢闯敢冒的精神。

(6)人民至上强调富民思想;注重民众首创精神;政策要体现人民利益。

第四节、千秋伟业1.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2实现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3使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4.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三章、当代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一节、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第二节、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郎顾之争,新公有制之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当代中国产权制度宏观层面任务的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制改革或产权制度改革的终结。

第三节、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经历着“所有制理论范式”向“产权理论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包括产权社会化动力论;产权社会化纵向建构论;产权社会化横向展开论。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资本形态层面改革;2.产权观念层面的改革;3.企业组织层面的改革。

第四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节、改革开发以来发展理念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应对国际经济危机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应对低碳经济挑战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应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第三节、经济发展转变的基本方向出口拉动经济面临挑战和风险:1.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2.欧美发达国家回归经济实体、新兴经济体崛起、低碳时代到来对中国发展方式提出挑战;3.从出口导向模式中能够分享的全球化福利越来越少。

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当前阶段面临挑战:1.投资拉动发展带来严重产能过剩;2.投资拉动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3.投资拉动发展导致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和通货膨胀。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可行性,主要从以下着手: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2.增加就业创业机会;3.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4.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五章、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节、民主理念毛泽东明确把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和革命目的之一。

邓小平更把民主视为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二节、民主制度1949年,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邓小平予以充分肯定,强调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第三节、民主途径(1)毛泽东提出的“民主的方法”毛泽东所讲的“民主的方法”实际上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对马克思民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毛泽东推进民主建设问题上的误区:1.崇尚“大民主”的倾向;2.轻视法制的倾向。

(2)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主途径的新探索1.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民主和法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3.发展基层民主第四节、民主道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要根据中国国情,走渐进式民主。

首先,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奠定基础;其次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再次培养公民社会与民主习惯;最后,大力推进民主政治。

第六章、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第一节、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及主要内容(1)政党不分到政党职能分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党政关系体制是我国政党关系不合理的症结所在,也是优化政府体系的切入点。

(2)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分布和重要内容之一。

应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2.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

(5)完善中国特色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监督制约机制,标志着我们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三条: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民主是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

第三节、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1.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符合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3.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各方面改革都要配套的系统工程。

4.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一个逐步成熟、深化的过程。

第七章、当代中国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战略第一节、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1)文化安全及其特征文化安全一般包括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这是文化安全的基础与核心。

(2)文化安全的特征1.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中的“软安全”;2.文化安全是非物理性的无形防御体系;3.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大;4.文化安全体系需要长期、时刻维护。

(3)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对内的凝聚力,文化自身的创新力、生产力、消费力,以及文化对外的传播力。

第二节、我国文化软实力及文化安全现状(1)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机遇:1.全球化拓宽了中国的文化资源与市场;2.科技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不足:1.文化体制障碍;2.文化人才匮乏;3.文化产业基础薄弱;4.文化传播能力薄弱(2)中国文化安全现状意识形态安全现状:1.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遭到质疑;3.核心价值体系缺失;文化资源安全现状:1.文化人才匮乏;2.文化组员保护开发、继承创新能力不强;3.文化市场安全现状;4.文化产业安全现状(3)中国文化安全产生的原因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

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文化利益的诉求与争夺;全球化增加了维护文化安全的难度;全球化对文化安全提供了机遇。

2.文化安全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弊端:保守内向、与世无争的文化品性;2.政治文化一枝独秀,制约了文化的多样性;宗教始终处于王权之下,宗教文化缺乏生长土壤。

第三节、切实维护文化安全1.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繁荣发展文化产业;4.提高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力。

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构架中国话语体系;熟悉国际文化交流准则;移动科技进步,开辟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第八章、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养第一节、核心价值观及其战略地位(1)核心价值观的意旨核心价值观是指文化内核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体系,具有以下特征:本质性、深层性、精华性、动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理念。

(2)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建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的力量。

第二节、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和凝练必须把握以下原则:1.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2.立足于中国夺得优秀传统文化;3.吸收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价值成分;4.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5.要高度凝练,易识、易记、易于传播。

第三节、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精神元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3.西方启蒙思潮中的合理价值;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凝练为:共富、民主、公正、和谐、自由。

第四节、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从两方面努力:1.符合大众化要求,即要抓住事物根本与适应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习惯。

2.采取综合措施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社会建设的价值第一节、文化精神之意旨(1)文化精神的界定文化精神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2)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关、不可分离,但是又有区别,不能混同。

文化精神包括精华和糟粕,民族精神主要是指推动国家或名字前进的纯粹思想。

(3)从文化精神研究文化问题研究文化问题有两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1.从大文化的视野加以研究,庾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考察它的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国际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影响;2.从文化精神着手加以研究;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民族文化中的中心观念,就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具体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