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3讲 8~1正弦波振荡电路
第23讲 8~1正弦波振荡电路
优点:结构简单
缺点:选频特性差,输出波形差
2)RC 双T选频网络 解:选频网络和正反馈网 络是两个分开网络。 ①CRC和RCR组成的双T 网络构成选频网络; C2和RW构成反馈网络。
U i
②判断两路反馈的极性: 采用瞬时极性法,断开场效 应管栅极的反馈,假如输入 电压,并规定其对地为正, 见右图所示。 经分析知, C2和RW构成的反馈网络为正反馈,正反馈在放大电 路的通频段内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强弱相同;CRC和RCR组成的双 T网络所引起的反馈为负反馈,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强弱不同。 所以在谐振频率f0下双T选频网络呈纯阻性,等效电阻很大; 因而电路仅可能产生频率为f0的正弦波振荡。
各种损耗等 效电阻
1 L 1 Q ,f 0 R R C 2 π LC
0 L
上式8.1.14表明,选频网络的损耗R越小,在谐振频率相同 时,电容容量选的越小,电感数值选的越大,Q品质因数越大, 电路选频特性越好。
在f=f0时,电容和电感中电流各约为多少?网络的电阻为 多少? 在f=f0时,电路的电抗经计算得:Z0=R+Q2R;在Q》1时, Z0=≈ Q2R≈QXL ≈QXC 在f=f0时,当网络的输入电流为I0时,电容和电感的电流 • • 为QI0。 I I
A F
o
Xf (Xi )
4.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1) 放大电路:起放大作用,实现能量的控制 2) 正反馈网络: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3) 选频网络:确定f0,保证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 4) 非线性环节(稳幅环节):稳幅
常合二为一
5.分析方法
1) 判断是否存在主要组成部分; 2) 放大电路能否正常工作,即是否有合适的Q点,信号是 否可能正常传递,没有被短路或断路; 3) 是否满足相位条件,用瞬时极性法是否存在正反馈,即 是否存在 f0,是否可能振荡(祥见下页) ; 4) 是否满足幅值条件, F 1 F 1 A A A F 1 即是否一定振荡。
x i F x o 0.2mv
x o1 A F x o 0.4mv
x o 2 A F x o 0.16mv
输出会越来越小,直至衰减为零。 假如 x o 1mv 反馈系数F=0.2 ( 2)
放大倍数A=10
x i F x o 0.2mv
x o A F x o 2mv
讨论二:判断图示电路有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吗?
1)RC 移项式电路(P472的8.4题) 1) RC 移相电路有几级才可能产生 正弦波振荡? 2) 若R 和C 互换呢?
解: ①对上图,因为共射放大电路的输出与输入电压反相 (φA=-1800),且C1和R1、C2和R2、C3和Ri构成三记移相电路, 均为超前网络,故在信号频率由0到无穷大时相移为+2700~00, 因此存在使相移为+1800( φF=+1800 )的频率,即存在满足正 弦波振荡相位条件的频率f0 (此时, φA+ φF=0);且在f= f0 时有可 能满足起振条件|AF|>1,所以上图由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故 RC 移相电路有三级才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A 1 3 R 2R u f 1 R 1
2)频率可调的文氏桥振荡器 RC串并联选频网络
f0
1 2RC
改变电阻R或电容C可改变振荡频率 双联可调电位器 双联可调电容器
频段选择(粗调)切换电容
同轴 电位器
频率选择(微调)
切换电阻
加稳压管可以限制输出电压的峰-峰值。
讨论一:合理连接电路,组成文氏桥振荡电路
分析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 波振荡的步骤: 1) 是否存在组成部分(四部 分);2) 放大电路是否能 正常工作;3) 是否满足相 位条件(存在正反馈)。 C1是必要的吗?隔直通交
A F 2nπ
相位条件的判断方法:瞬时极性法
U
i
极性?
在多数正弦波振荡电路 中,输出量、净输入量和 反馈量均为电压量。
断开反馈,在断开处给放大电路加 f=f0的信号Ui,且规 定其极性,然后根据 Ui的极性→ Uo的极性→ Uf的极性 若Uf与Ui极性相同,则电路可能产生自激振荡;否则电路不 可能产生自激振荡。
R
+ -
放大器
+
Uo
Ri
Ro
2. 电路组成(的一般原则)
不符合相位条件
不符合幅值条件
1)是否可用共射放大电路? 2)是否可用共集放大电路? 3)是否可用共基放大电路? 4)是否可用两级共射放大电路?
输入电阻小、输出电 阻大,影响f0 可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使 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且Ri大、 Ro小,对f0影响小
x o 2 A F x o 4mv
输出会逐渐增大,产生振荡。 由于半导体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及供电电源的限制,最终 达到动态平衡,稳定在一定的幅值。。
2. 正弦波振荡的条件
一旦产生稳定的振荡,则 电路的输出量自维持,即 F A X X
o o
F 1 A F 1 A A F 2nπ
8
8
三、LC 正弦波振荡电路
类型:变压器反馈式 、 电感三点式、 电容三点式 1. LC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理想LC并联网络在谐振时呈纯阻性,且阻抗 无穷大。f较小时,容抗大,网络呈感性; f较大 时,感抗大,网络呈容性。 1 谐振频率为 f 0 2 π LC 在损耗较小时,品质因数及谐振频率
L C
形成环流,大小是总电流的 Q 倍 i + r u L – iL iC C
U
•
•
I
•
IL
•
IC
Z 0 Qω0 L IC I L I I QI ω0 L ZL
LC选频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 Z Z0
Au
.
Z rbe
Q 小
Q 大
0
幅频特性
Q 增大 f 当f=f0时,电压放大倍数的数 附加相移 值最大,且附加相移为0。 90º 对于其余频率的信号,电压放大倍数不但 0 数值减小,而且存在附加相移。电路举由 90º 选频特性。 若在电路中引入正反馈,并能用反馈电压取 相频特性 代输入电压,则电路就称为正弦波振荡电路。
1 ) RC
1 1 令f 0 ,则 F f f0 2π RC 3 j( ) 1 f0 f w0
F
1
RC
f f0 32 f f 0
2
f f 0 f0 f F arctan 3
幅频、相频特性
当 f=f0时,不但φ=0,且
在电扰动下(合闸通电瞬间),对于某一特定频率f0的信号 形成正反馈:
x f F x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i x f F xo
xo A xi A F xo
X o X i' X o
(1)假如
x o 1mv 反馈系数F=0.2
放大倍数A=2
第二十三讲 正弦波振荡电路
一、正弦波振荡电路 二、RC正弦波振荡电路 三、LC正弦波振荡电路 四、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
一、正弦波振荡的条件和电路的组成
1. 正弦波振荡的形成
无外加信号,输出一定频率一定幅值的信号。 与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振荡的不同之处:在正弦波振荡电 路中引入的是正反馈,且振荡频率可控。
例题:
已知:R1=10K,R2=100K,Rf=18K R=10K,C=0.01uF 5.1k Rw
试:求解 (1)RW的下限值 (2)振荡频率的调节范围
C R1 R2
Rf R
-
Rw
+
C
A
R1 R2
uo
解: (1)根据起振条件
1 R f Rw R
1 2RC
3
R
w
2K
RC串并联正弦振荡电路对放大电路的要求:①对于振荡频率 f0而言,必须是同相放大电路;②对于振荡频率f0而言,电压 放大倍数略大于3; ③输入电阻尽量大; 具有深度负反馈的电压串联负反 ④输出电阻尽量小; 馈放大电路
3.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文氏桥振荡器)
1)用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作放大电路。
因同相比例运算电路U0、Ui有非常好的线性 文氏桥振荡器 度,为了稳定输出电压的幅值。故R1或Rf可 的特点? 用热敏电阻(一般R1 选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Rf 选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或加二极管作 R 为非线性环节。起负反馈作用。 f
最大,为1/3。 F
∴RC串并联网络在f0处发生谐振。 要产生正弦波振荡,需满足起振条件: A F 1 因为,RC串并联选频网络
F
匹配一个电压放大倍数略大于3的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 与RC并联支路并联
R
C CU f U i
1 3
∴要求Ri越大越好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0 与RC串联支路串联; ∴要求R0越小越好
(2)振荡频率
f0
1 1 f 0 min 145HZ 2RmaxC 2 ( R1 R2 )C 1 1 f 0 max 1.6 KHZ 2RminC 2R1C
或加入稳幅措施
为使电 Au 为非线性,起振时,应使 Au > 3,稳幅后 Au = 3。 4.3 k 1 二极管稳幅 f0 R R 2 3 热敏电阻稳幅 2RC V1 22 k f0 = 1.94 kHz 负温度系数 V 2Rf R1 正温度系数 R1 12.4 k > R2 > 8.1 k 6.2 k U o 起振时信号小, 0.01 F 8.2 k 二极管电阻大 0.01 F 8.2 k U o A 1 + ( R R C Ui u 2+ R3)/R1 > 3 Uf 起振后二极管电阻逐渐减小, C R R2 > 2R1 R3 Au T 1 + R2R /Rf1 = 3 Auf (1 Rf / R1 )2 R < 2R1 为使失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