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一、背景及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2、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3、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二、熟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的读音:
有冯谖者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长铗归来左右皆恶之谁习计会愦于忧
载券契而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予车五十乘遣太傅赍黄金文车二驷谄谀之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内容——见翻译稿:
四、知识积累:
1、虚词总结
代词,指冯谖——“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食之”“为之驾”“吾负之”“请而见之”
代词,指孟尝君——“诸侯先迎之者”
代词,指老百姓——“因而贾利之”
代词,这/事——“孟尝君怪之”“齐其闻之矣”“齐王闻之”
助词,的——“比门下之客”“宗庙之祟”“谄谀之臣”“区区之薛”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副)表出乎意料,“竟,竟然”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副)表晚于预期,“才,这才”
左右以君践之也,食以草具。

(连)因为;(介)把
左右以告。

(介)把
(冯谖)以责赐诸民。

(介)把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介)用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副)“只,仅仅”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介)把
以故相为上将军。

(动)使,让
表修饰“孟尝君笑而受之” “因而贾利之”“高枕而卧”
表并列“以为贪而不知足” “富而兵强”
表承接“请而见之”“驱而之薛”
代词,他的(冯谖)“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揭其剑”“过其友” (老百姓)“因烧其券” 代词,齐国的“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词,他(冯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孟尝君怪其疾也”
代词,您的“不拊爱子其民”
副词,表推测,大概,可能“齐其闻之矣”
表方式——。

的方式“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无以为家”
固定说法,不久以后“居有顷”“后有顷”
2、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曰(属通嘱)能为文收责于薛(责通债)无纤介之福者。

(介通芥)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客何好?客何能?判断句:乃臣所以为君义也。

4、词语活用
孟尝君客我: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先生不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它羞耻。

晨而求见:名词作状语,在清晨。

孟尝君怪其疾也: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衣冠而见之:名词作动词,穿戴好。

不抚爱子其民:名词意动用法,以……子。

因而贾利之:名词作动词,谋取利益。

西游于梁:名词作状语,向西。

于是梁王虚上位:使动用法使……空出来
因而贾利之:名词作动词,谋取利益。

或者是:名词做状语5、一词多义
名词,门客:比门下之客
动词,把……当作客人,意动:孟尝君客我
名词作动词,做客:冯谖客孟尝君
派人: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让:无使乏
名词,使者:遣使者
回头:孟尝君顾谓冯谖曰
顾念: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前往:孟尝君就国于薛
完成,齐备:三窟已就
担任: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替,给:为之驾
养活:无以为家
当作: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辅佐:寡人不足为也
作(乐):君姑高枕为乐矣!
五、内容理解:
1、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记叙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门客。

第二自然段,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记叙冯谖主动承担为孟尝君去薛收债的任务和出发的情况。

第四自然段,简叙冯谖到薛地焚券市义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

第五自然段,记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薛地收债的结果。

第六自然段,谈到孟尝君被齐王罢免官职,回到薛地时,终于体会冯谖当日焚券市义的道理。

第七自然段,记述冯谖让孟尝君返国恢复相位。

第八自然段,记述冯谖凿就第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突出冯谖的深谋远虑。

第九自然段,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全面肯定他的政治才能。

2、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

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3、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
(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

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