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现场管理的一点粗浅认识

我对现场管理的一点粗浅认识

对现场管理的一点粗浅认识湘器公司吕忠现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今天我要谈的“现场”,指企业的生产现场,现场管理是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场管理水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本人在湘器负责生产管理将近一年,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以资与企业管理同仁交流探讨。

一、现场――展示综合素质的镜子和窗口。

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现场是生产单位“以安全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为目的”的场所,也是各生产要素汇合的地方,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作质量无不在现场中体现出来,包括场地建设、设备条件、生产组织、职工素质、产品设计、工艺方法、质量控制等等。

生产现场又是物流和人流的场所,接口关系和交叉点很多。

只有各相关方面都到位,生产现场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决战在市场、决胜在工厂”,现场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产品成本和交付时间。

目前,产品市场销售工作中,因为民爆产品安全性能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国家拉动内需交易额比较大等原因,用户不仅要了解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有的还要对企业能力进行考察。

在考察中,用户对现场水平的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销售工作是否顺利。

也就是说,生产现场还起着树立企业形象、增加用户信任的作用。

要了解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认真观察和分析一下现场状况,就基本能得出企业综合素质是高还是低的结论。

因此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对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现场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需要。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在确保人身和设备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是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要务。

这已经是生产管理人员的共识。

生产现场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有效,设备状况是否良好,物资流动是否有条不紊,人行通道是否畅通,各种标识是否清楚,调度指挥是否正确,职工状态是否良好,按章操作是否已经成为习惯,工作环境是否整洁,这些既是现场管理水平的标志,又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不保证,一但出现安全事故,不仅达不到生产目的,还会给企业造成财产的浪费和损失,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灾难。

从这个角度讲,加强现场管理也是对职工、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要求。

三、加强现场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需要。

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决定于“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

这五个因素全部寓于现场、构成现场。

加强现场管理,实质上就是对这五个因素的优化。

人是现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如果人的素养不高、现场意识不强、精神面貌不好,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就失去了人的能动性的保证。

设备状况不好,加工手段和工艺到位就得不到保证;现场材料状态标识不清、摆放不合理,就很容易造成混用、丢失、寻找、损坏等等浪费和问题;方法不得当,组织安排不合理,就会造成窝工、混乱、流程材料流通不畅而滞存等等问题;环境不整洁、秩序混乱,不仅会影响职工心境、造成安全隐患,甚至保证不了工艺条件。

这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如何优化、配臵和调度人、机、料、法、环五个要素,是现场管理的重要课题,也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对象。

通过加强现场管理,现场问题就会浮现出来,日常管理也就有了目标,也就有了针对性和预见性。

否则就会走进混沌状态和习惯混沌的怪圈,工作中就会时常出现重复性的低级错误和被动应付的状态,就做不到心中有数和有条不紊。

四、加强现场管理是消除浪费,向管理要效益的需要和重要方法。

因为市场竞争、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市场日趋成熟和规范、技术进步加快等等原因,常规技术产品已经进入微利经营时代。

产品价格由市场定位,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向管理要效益”,加强管理、消除浪费,通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

根据精益生产理论,企业中存在的浪费有以下8种:1、生产过剩:生产出尚未有订单的产品,造成人员过多和过多存货,从而导致储存与输送等成本的浪费。

2、在现场等候的时间:员工只是在一旁监看自动化机器,或必须站在一旁等候下一个处理步骤、工具、供应、零部件等,或是因为存货用完、整批处理延迟、机器设备停工、产能瓶颈等因为造成员工暂时没有工作可做。

3、不必要的运输:长距离搬运在制品,缺乏效率的运输,进出仓库或在流程之间搬运原材料、零部件或最终成品。

4、过度处理或不正确的处理:采取不必要的步骤以处理零部件;因为工具与产品设计不良,导致不必要的动作及产生瑕疵而造成缺乏效率的处理;当提供超出必要的较高品质产品时,也会造成浪费。

5、存货过剩:过多原料、在制品或最终成品,导致较长的前臵期、陈旧过时品、毁损品、运输与储存成本及延迟。

此外,过多存货还造成其他隐藏性问题,例如生产不均衡、供应者延迟递送、瑕疵品、机器设备停工、拉长整备期。

6、不必要的移动搬运: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任何浪费、不必要的动作,例如寻找、前往拿取,或是堆放零部件、工具等。

7、瑕疵:生产出瑕疵品或必须返工的东西。

修理或重做、报废、更换生产、检验等,意味着处理、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8、未被使用的员工创造力:由于未使员工参与、投入或未能倾听员工意见而造成未能善用员工的时间、构想、技能,使员工失去改善与学习机会。

这8种浪费全部与生产现场相关。

要想消除这些浪费,不狠抓现场管理就等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加强现场管理,挖掘潜能,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不仅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需要,也符合创建节约型企业的时代要求。

五、模糊的思想认识是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

上面讲了加强现场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现场管理不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

现实的现场条件一般不是一时之结果,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结果,无论现有管理水平下的现场是满意的还是不满意的。

也就是说,现场管理和现场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对任何事物的改变首先始于思想认识的提高,现场管理也是一样。

尤其对于关系现场的人来说,现场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环境,现有的现场状况又是他们这种习惯形成的,所以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

要改变它,必须首先从思想入手,改变“习惯了的”眼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改变的愿望,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更不会有持续的提高。

不断改变观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前提条件。

这就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需通过培训、学习,从提高认识入手,让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员工认识到加强现场的重要性并认真执行现场管理规范,摒弃不良的工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任何思想意思的东西和习惯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继承性。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又决定了人,好的现场是好的职工工作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好的员工。

反之,一个杂乱的无序的现场,对职工的影响也是消极的,久之,会使职工适应,并养成不良的习惯。

从这一点说,现场还决定着把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人的问题,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不断学习现场管理知识,不断反思和总结现场管理工作,从而消除不良的思想认识,是决定现场管理水平是否能够不断改善的关键。

六、5S是改善现场、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利器。

日本强国的两个法宝一个是5S,一个是QC。

5S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sn)、素养(sitswke)。

这不是简单的五个词语,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种工具和方法。

它要求以人为中心,从提高人的素养,以人的素养保证环境,又强调好的环境对人的素养的养成作用。

通过“整理”,把现场中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分离出来,腾出空间。

通过“整顿”,把现场的需要的东西进行定位和标识,防止要需要时进行寻找,并且形成容易使现场“复原”状态的方法和程序。

通过“清扫”,使清除现场的脏物,防止现场污染,形成干干净净的场所。

通过“清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现场操作流程,让职场中的员工有法可依,从而保持整理整顿的成果。

通过提高人的“素养”,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对工作认真的、要样的人。

长期坚持5S这种思想和方法,对改善、保持和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意义。

七、制度落实是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任何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在一种组织架构下执行的。

组织制度和规范体现了组织文化和机制,并且映衬组织的“潜规则”。

加强现场管理不是一种空话,也不只是理论,是踏踏实实的实践过程。

组织中的员工,必须从思想上保持上下一致,制度中要有明确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规定,而且要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可操作性。

5S 中的“清洁”,就是要求把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溶入企业制度体系,以企业的“法”的形式,去规范员工行为,从而持续地培养员工良好习惯,以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培养成“企业人”。

这是个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是“通过培养一流员工保证制造一流产品”理念的实践过程。

将加强现场管理措施和要求制度化,并列入考核内容,与经济杠杆连动,是落实现场管理理念和措施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八、良好的现场是持续地重视和坚持的结果。

加强现场管理不是“一阵风”、“水过地皮湿”的作法可以成就的。

现场管理目标要清晰,要具体化,然后各级、各任领导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地改进才能完成和实现。

这也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现场不仅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是有形的整洁清楚、有条不紊、秩序坦然的工作场所,内容就是组织的理念、精神和职工的素质,是组织经营的效果。

彭董事长曾经指出:“抓而不紧,等于白抓!”其深刻的内涵就是要切切实实狠抓落实,长期抓、抓长期,不可以想起来一阵子,出现问题一棍子。

对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走动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使职工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对新职工形成示范作用,习惯成自然,效果才会呈现出来。

从这一点说,任何管理上的举措,对各级管理人员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加强现场管理也不例外。

现场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作,不仅涉及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还涉及现场硬件、流程设计等等很多专业知识和条件。

但无论如何必须形成正确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硬件才会起作用。

现场中的一切是以硬件形式体现的,但“湿件”(指软件﹑硬件以外的其它“件”﹐即人脑)决定“软件”(制度、方法),“软件”驱动“硬件”(现场)。

只有三者联动,长期坚持,现场管理才能得到切实加强,才能达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