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公

周公

周公
西周,周公姬旦,是一位推进我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

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汉初贾谊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衡量一位“于中国有大关系”的伟人,不仅要看其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更要看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力主要在于思想文化。

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并且直接孕育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由此观之,周公确是于中国有大关系的杰出代表。

其一,圣贤文化的忠义之士
所谓圣人,就是思想智慧超群的人,还是具有历史责任感,进入道德精神最完善的人。

周公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在于他一生辅国安邦的实践。

武王有病,周公自为人质,设三坛拜祭三王,愿代武王去死。

武王要传位于他,周公“泣涕拱手”坚决拒辞。

武王去世后,周公“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

”摄政之初,周公不惧流言诽语,一身正气,坦荡行事。

周公果断平定“三监之乱”和武庚叛乱,最终使“诸侯咸服宗周”。

周公摄政七年后,将权力重心平稳转移,还政于成王。

还政后,周公不以年长和功高自居,恭恭敬敬地“北面就臣位”,随后又辅佐成王三年。

周公既有身教,又有言传,他谆谆告诫成王敬天保民,施行德政,做治世英主。

耄耋之年,周公隐居作《易》,直至生命最后一口气。

周公一生勤劳王室,关怀百姓,他“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惟恐失去天下贤良。

周公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圣人之书。

他为人清水见底,明镜照人,因此一生进退从容,不管多大的事,都毫无惊惧。

铁的史事表明,周公是贤相忠臣的楷模,圣贤文人的忠义之士。

其二,礼乐文化的开山鼻祖
周公总结和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俗情容,结合西周的社会实情,创造了新一代的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产品——礼乐文化。

礼,上含国家典章制度,下含民风习俗,它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准则,使其合于政治要求。

乐,包括乐曲、诗歌,舞蹈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它是为礼服务的,实则礼的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目的在于经国安邦,垂范后世,为百代开太平。

实际上,周公的礼乐文化,对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意识形态),是十分了不起的文化成就。

其三,儒家文化的先驱者
周公以前,奉行的是“君权神授”和“天命不潛”等极端崇奉上天的理念。

周公第一个跨越了这一理念。

他提出了“天命无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转移的);“以德配天”(即德行良好的人才能得到天命);“敬德保民”(即既要重视德行,又是爱惜民力,重德与爱民同等重要);“明德慎罚”(即谨慎使用惩罚手段,惩罚时不能取其重,只能取其中,实为中庸思想)。

概括起来可以是四个字:“敬天保民”。

周公德业方面的贡献,一是以仁孝为核心的个人品性的修养,二是仁德政治的自身实践和理论阐述。

周公的实践活动是儒家文化的典范,周公的“敬天保民”等政治文化,则是儒家政治文化的直接来源。

可以毫无犹豫地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驱者。

其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周公的贡献,既有大刀阔斧的开拓创新,又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周公崇尚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他对历代先王和先王王道的崇奉。

太王、王季、文王等是周人的祖先,周公将他们作为圣君的典范,经常用圣君的典例来教育成王和康叔、伯禽等人,而且用辞恳切,入木三分。

不仅如此,周公甚至还要求学习借鉴已被周王朝所灭的商朝的圣明君王如中宗,高宗和祖甲等的治国经验。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最完善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