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三)学习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衍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四、教材精华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土。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 [成王:即周成王,姓姬,名诵。
其父武王死时,他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伯禽:周代鲁国的始祖。
姬姓,字伯禽。
周公旦长子。
无以鲁国骄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骄,怠慢、轻视。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 [相:辅佐。
于:在。
轻:低。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土。
(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几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几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 [沐:沐浴。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犹:还。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威严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
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 [夫:发语词,无意义。
由:奉行。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是:这样。
]可不慎欤?”(能不谦虚谨慎吗?”)[慎:谨慎,慎重。
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①周公是如何诫子的?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应如何理解? ③“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应如何理解?
④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句段分析】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现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
接着记叙周公诫子的话。
周公诫子的话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中心句,是这段话的小论点,可视为“起”句。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阐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重要性。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亦不轻矣”,讲述了自己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用实例说明,以自己辅政的切身体会诫子。
“吾闻……由此德也。
”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从下面指出“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是遵循六种“谦德”的结果。
这是文章的详写部分,是承接观点进一步阐述,可视为“承”句。
“不谦而失天下……桀、纣是也”是反面阐说。
与前面的正面阐说相比,这里是略写,可视为“转”句。
末句“可不慎欤”以反问语气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全句虽简,却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可视为“合”句。
答案速查
①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反问语气结束全篇。
②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③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④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五、课堂检测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鉴赏要点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家,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
《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意蕴,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
问题探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非学无以广.才
多不接世
..
2.本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六、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1.扩展。
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2.要立德、修身3.(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逝,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1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