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眼泪。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

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按照诗中所述写出即可。

2.(1)拟人手法: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

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

【参考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

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歌语言,注意诗歌语言表现出的气氛,把握关于景物的词语。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5.“暮”字点明了季节为秋季。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诗歌内容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点名了季节。

结合枫林特点能够得知季节是深秋。

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的营造。

6.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答案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7.答案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山”“平野”“江水”几个意象,结合原句,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其景象。

8.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水”赋予人的情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的依依不舍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9.C 10.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前人写送别,大多感伤,是因为离别而感伤。

但在作者的诗中却全无感伤之意,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味,这种对待离别的豁达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古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

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

故答案为D。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D项,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杜牧的《赤壁》则采用的是借物起兴的手法。

据此,答案为D。

1.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虽然诗人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处处感到“月光皎洁”。

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2.抑场。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

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3.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互文。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边关。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边关。

4.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