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6篇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6篇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6篇《呼兰河传》读后感(1):如此寂寞,如此苍凉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

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

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

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

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

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

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

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

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

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

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

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

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

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呼兰河传》读后感(2):写给萧红,我最爱的女人(前话: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本没打算过贴到这儿来。

今天发觉豆瓣没有关于萧红的评论。

无需多言,推荐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不限此册)正文:关于萧红的传记很多,大概很多人都是先了解到一点她的身世,其次才读到她作品吧。

我却不是,在我读书的历史中,大部分时候经济上是很困窘的,对著书的作者无可选择,只能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已记不清楚在什么时候,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从谁的书架上或者书桌上转到了我的手上。

在没有了解到萧的身世之前,我读着这两篇小说,已能感觉到作者写作的天真并且认真全情投入的态度以及她悲凉的心境:“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写的都是她家乡的事,这个含泪而出走的娜拉漂泊一生,不肯承认自己是有家的人,然而,在她的心底里,仍是多么依恋着她的家乡,思念着她的祖父啊。

看萧红的小说,你很容易觉得,萧红是忘却了理论进行着无意识的创作,她是全情投入的,所以,她的小说不像小说,没有章法可言,是不被文学专业人士看好的。

然而,鲁迅却说了,萧红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要达到她这样的写作境界是不易的,更不是想达到通过努力就能做到的,如同我们常看的金庸笔下的很多武林人士总是要把绝世武艺传给一个懵懵懂懂天真憨实的小伙而不是看似聪明又精通武艺的小伙那样吧,这样的境界也是非萧红这样天真的女性能达到的。

当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萧红在写作方面的天赋是非一般人能及的。

然而,只有天真和天赋还不能达成她的境界,只有天真而没有认识,那是傻丫头,有天赋而不刻苦,不会进步。

萧红曾自比《红楼梦》中发梦都在学做诗的痴丫头香菱,这说明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是很刻苦努力的。

一个普通人刻苦努力,恐怕会走向“为赋新辞强说愁”的误区,萧红一生所逢的凄凉悲惨,令她无暇去“强说愁”。

试看萧红的诗,那是既天真,又悲哀:“我走进屋来,为什么眼泪流呢?/落满了襟袖。

//八月天过了,为什么牵牛花永不落呢?”“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新的情人的,/我是写给我悲哀的心的。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痛苦的经历,生活的苦恼,使萧红感觉到女性的悲哀,甚至有些陷于这种悲哀里去了,有些不通世故地常将这些苦恼跑去说给许广平听。

她认为自己的身世是很凄凉的,然而,在很多人的眼里,萧红一直是受到朋友的关爱同时也是受到人们的尊敬的。

在那样的年代里,有几个女人能像萧红那样作为了一个作家得到尊敬。

萧红是不理会这些的,她只一味地天真,不通世故地天真。

不记得什么时候读过萧红的《马伯乐》,后来想起这本书,总以为是张爱玲著的。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萧红的生活似乎要比张爱玲更底层一点,以为她的作品中不大可能出现“太太”这样的称谓。

很多读者比较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也更熟悉张爱玲的小说。

萧红与张爱玲其实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萧红是要比张爱玲更有天赋的。

张爱玲曾说:“有人说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事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我却很想把这第三恨改为“三恨萧红早逝”。

萧红临终前很不甘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去世的时候不过三十一岁,我们读到的她的作品大多为她二十多岁时所作。

我常常想,假如她不早死,我们会读到更多的好作品吧,萧红曾说过,她还要写《呼兰河传》第二部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3):纪念萧红作者注:真正的天才不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出现的。

而是以时间为帷幕出现的。

萧红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潜水之后终于浮出了时间的水面。

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推崇。

看看现在的出版市场,萧红的书出了好多本落。

本文只是很久前的一个应试之文。

希望大家喜欢。

riluo520@纪念萧红1.窒息我在阅读中唯一一次的窒息体验不是任何小说散文,而是一份简表..在图书馆林立的书架中,随手那到她的一本传记,翻到最后,就看到了.呼兰,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武汉,延安,香港.我目不暇接的看过去,突然间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弱女子就这样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挥洒在奔波的路途上,伴随着的,不是旅途的乐趣,而是衣食无着的生活,一再受伤的情感和日益病弱的身躯.在最后远离故乡最遥远的香港,一次可恶的错误手术决然的夺去了这个年仅31岁的天才的生命.伴随着地名,出现了很多男人的名字,这同样的惊世骇俗,何况是在那个年代.萧军,端木瑞良,鲁迅,骆宾基.这中间或许有幸福,在哈尔滨遇见萧军的时候,在上海和鲁迅做邻居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失去和伤害.然而作家虹影在一篇比较张爱玲和萧红爱情经历的文章中写到:如果我是男人,我情愿和萧红笑闹一夜,也不同张爱玲喝一年的咖啡.是的,因为那是一个敢爱敢恨不怕牺牲的女子.我想,都是才女,做男人的,怕多是要选择激情的萧而非冷傲的张了.最后,是作品的名字..对不了解的人,我不想多说.举一本书为例子就可以了.这本从一出生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书,在遭遇半个世纪的遗忘后,却在世纪末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排名中排到了前十.如果说那些地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苦难却坚韧的萧红,那些人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敢爱敢恨的萧红,那么这些地名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天才的萧红.这些地名,人名,作品名在我面前凸现出来,让我感到窒息.而当他们连缀起来的时候,在窒息中,我看到了一个坚韧,传奇和天才的萧红.2.苦难我曾经把余华和萧红拿来比较,写过一篇的文字.在我看来,聪明的余华写下的东西就好比药方,使用他独创的反复手法,把苦难无限的放大,然后给出自己的药方:是"回忆"是"忍耐"是"幽默"(据谢有顺先生评论)他依靠它们来对抗苦难.在每本书里,他只写一个词语,因而能够达到纯粹达到较强的艺术效果.相比余华的"人造"萧红写到苦难的文字更为天然纯朴,更为"原生态",可以比做"药草".相比余华通过事件和遭遇来强化苦难来展示人在绝境中的态度,萧红写到的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人的处境与心态,相比余华有意识的精心建构"苦难寓言",萧红更多的是自然态的散乱写作.因此,可以说,相比余华的"简单",萧的作品(准确说应该是文段)也就更为丰饶,复杂,多重,也就更为真实.但对那些习惯了"快餐"的读者来说,会有艺术感染力不如余华的错觉.就我们现在去读萧红就好比是去看医生不买西药而选择中药,会很不习惯,但长时间后会觉得还是中药好.我说的文本主要是第一章和最后三章.请看在作者在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三个人物和第一章一些小民和疯子叫花子身上描绘和寄托着多少重的情绪,可谓"既有宿命无奈,又有轻松化解,既有幽默的人情暖意,又有嘲讽激愤,冷中有热,热中有冷"(谢茂松语)在文体上被划为"散文体小说",可以说当年萧红选择这种文体的时候,便已经比余华拥有了先天的优势.因为她要写的是日常生活,凡人琐事.而不是戏剧化的故事.她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倾听世俗生活世态炎凉中至细之声的可能.看看半个世纪后同样侧重写平凡人日常生活的那场运动(名字我忘记了),什么写成什么样,作家的高下一看即出.还有,当萧红选择使用她的童年视角写他童年的邻居的时候,她拥有更多切身的体验真实的体验,而这种独特的童年视角又使他写作的表现力大大加强了.(几十年后的先锋派们都使用过这种视角比如余华苏童,大家可以比较下,你会觉得萧红的选择是最有必要可以说是必须而其他人没有达到这种层度).举"有二伯"为例子.在对有二伯的一言一行,衣裳,行李和种种日常琐事的回忆中,我们一点一滴看到了一个地层劳动人民在日常的苦难生活中种种的复杂心态.既有自尊,又有奴性.既有幽默,又有无奈.而作者的心绪也在一点一滴的展露.同样既有嘲讽悲愤,又有同情共感.这就是简单的余华无法达到的.而最终的一切,化为作者无限深广的悲悯心."心"----这是我阅读萧红最大的感慨.当代的人无法想象她写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的柔软,敏感,和丰满.在那里面贮藏了种种的复杂情怀.(以为把人的景遇写的很悲惨就是悲悯,这是当代不少作家的简单以为.事实上当代许多喜欢写苦难的作品都是"单向度"的.)的第一章是写整个城市的日常生活的,在低沉的用笔之后潜藏着种种不可抑制的悲愤悲悯之心.而这无限幽深的悲悯心也随着对"穿衣吃饭,买麻花,吃豆腐,买膏药,看火烧云"的描写穿越了整个小城永恒的时空,获得了永恒的意义,而之类相比之下只是"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样过来的".3.天才写作上整体的天赋我就不说了,因为今天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保证写出这样的小说.王朔似乎说过,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只有两个语言大师,一个是鲁迅,一个就是萧红.这话我喜欢.为什么他没有把老舍,钱钟书这些人放在眼里呢?我想您去看看>就知道了."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子里潜藏着的却是萧红对于祖父无比和热爱和怀念.海外汉学家推崇王小波对于汉语的贡献.我觉得,这样的句子展示的汉语的魅力同样动人.还有对最简单的"了"字的使用达到的神奇美感."乌鸦一飞过去,这一天才真正的过去了.因为大卯星升起来了,大卯星好象铜球似的亮晶晶了.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蝙蝠也飞起来了.人睡了.猪,羊,牛,马也都睡了.蝴蝶和燕子也都不飞了."王小波说查良铮等翻译家的作品显示了现代汉语的韵律之美,并且说"没有这种韵律,就没有文学."我建议他应该去看看.我一直喜欢幻想呼兰的天空和房屋,幻想萧红的后花园.但我又不敢去那里,只想在萧红的文字里细细享受着这美丽纯粹的一切.有人这样评价:回忆的距离与沉潜,使过去的世界纯净,澄明,如秋水朗照一切,至细之物毕现无遗.纯净,澄明--这是现在这个万花筒一样的文艺世界所丢失的最大宝藏.在的第7章开头,作者写到阳光下的黄瓜丝蔓:黄瓜的小细蔓,细得象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象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升出来无数这样的丝子.也许,这这样的文字在暗示我们,在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在它的内心深处始终有如同这黄瓜丝蔓一样晶莹剔透的至净至纯之地.《呼兰河传》读后感(4):《呼兰河传》——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与社会人民的悲悯情怀我一直觉得中国现当代的女作家是乏善可陈的,而萧红绝对是一个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