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

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

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相信同学们深有体会,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它的力量所在。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五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孔明;卧龙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

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从学习(治学)与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认为修身的前提是“静”,只有“静”才能明志;而明志之后,实现志要依靠学,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后面又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不静”的害处,实际上再次论证了“静”的价值。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不焦躁,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而一个人的才能,或有先天优势,但是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仍不能成才,故而才须学。

另外,文中用“须”字而不用“需”字,实际上强调了“静”与“学”对于成才乃是必然性元素而仅非重要元素。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费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是一种摈弃私心杂念的状态,在这中状态中才能始终潜心学习、反思,心直至所学目标,而至于“随心所欲”的境界。

当然,“静”还有
一个核心要素,即淡泊,只有摈除名利的干扰,不为物所累,才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在致远之路上坚定不移,永不动摇。

若心不静,则为物所累,这样的状态,自然是极不利于学的。

2.修身是治学的前提,在古人看来,一个人想要治学,必先学会修身,唯有保持了心灵澄澈,才能致力于学问而不动摇,古人有“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等概念,就是强调这一过程。

同时,学又是反过来促进个人修养的必备条件,学的最终目的是成才,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才与德紧密相联系,一个人才德兼备才能算真正的成才。

故而个人修养与个人学问,实则犹如一纸两面,不可分割。

该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多科目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十分片面的,或失去了必要的德行,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借鉴古人修身治学的思想,对当今的机械浮躁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课堂检测
1.(1)(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2.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3.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诫子书》和《周公诫子》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周公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附: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答案示例: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读来发人深省。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
板书设计
诫子书⎩⎪⎨⎪⎧⎭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修身:静正反对比躁珍惜年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板书设计
诫子书⎩⎪⎨⎪⎧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论点⎩⎪⎨⎪⎧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总结论点: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