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鲁迅)
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鲁迅)
1、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 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 比之外,还有那些对比描写? ①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②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 2、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 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
理解探究一 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 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阴晦 biǎn 竹匾 hè 吓 jìn 寒噤 chá 猹 kuà 胯下 sè 瑟索 niàn 廿年 xíng 五行 bì 髀骨 xùn 潮汛 dài 深黛 jiàng huān 装弶 è 愕然 bǐ 秕谷 wǎng 惘然 獾猪 chī 嗤笑 gǒng 打拱 péng 篷隙 línglì 伶俐 mó 隔膜
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 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 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 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 的冷淡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1、小说集两部: 《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2、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6 原名《旧事重提》)
3、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主要作品集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作品有: 选自《野草》散文诗 1、、《雪》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 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 动 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的友谊
中年闰土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 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 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语言 动作 对我的 态度 对生活的 态度
zìsuī chán 恣睢 潺潺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 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 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
事?
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 “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 悲哀痛苦麻木,寄托神灵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受封建等级思想毒害
什么原因使闰土产 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饱经沧桑 历经磨难
无忧无虑 生活幸福 快乐
变化原因
对比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作者对闰土的态度: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萧 索 的 荒 村 神 异 的 图 画
思考
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
有什么变化?
(人的变化)
2、看看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思考:
闰 土
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对比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1、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 我 ”
杨 二 嫂
对比
外貌
在故乡
6-77自然段
离故乡
78段-结尾
整体感知课文: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
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第一层: 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 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 因。 5
结 第二层: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构 第 6 自然段到第 77 自然段 分 第三层: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 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析
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1、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 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 (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对比及作用
闰土:淳朴善良、麻木 迟钝的贫苦农民形象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 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 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 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 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 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发展停顿、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腐朽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 削农民的具体写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
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 生了巨变。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
第
78
开头到第
自然段
自然段到结尾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 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三、品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 各有 什么作用? ④“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 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作用:渲染出我离开故乡时悲凉,失望的 沉重心情。 ⑤“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 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 其作用是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 憧憬之情。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 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 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 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 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 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 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练习三、2: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 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 “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 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结尾充满了哲理。
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 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巨大变化, 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 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 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对比及作用
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神异图画 萧索荒村
小 英雄 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 障 壁
豆腐西施
圆
规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 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小说分类:
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短篇
小说三要素: 人物塑造方法: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思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我愕然了”;“我知道无话 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 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现在却突然 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蒙胧中,”
学习目标
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故事情节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开 端 发 展 与 高 潮 结 局 回故乡
1-5自然段
回乡时间: 严寒的冬天 回乡原因: 卖屋、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 萧索-------悲凉 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过了三四天: 见到了闰土 又过了九天: 动身启程 船上谈话 “我”的感受
了解情节 性格、思想、节操、品质 环境作用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故乡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 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 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孔 乙己》、《药》、《故乡》 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 《阿Q正传》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 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 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 之情。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景与人 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 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回故乡—急切:“冒着严寒”
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 得的故乡?”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 了。”
理解探究一
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 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故乡变了
悲凉
(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