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授课对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
授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法治信仰缺失的表现及危害,认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培育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好的顶层设计,更要有好的社会基础,即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信仰”。

信仰,《辞海》中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

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法治信仰,才能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制观念熔铸到头脑中,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和习惯,法治才能不断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法治信仰还没有在社会层面普遍形成,对法律冷漠、怀疑、排斥甚至肆意践踏的现象并不鲜见。

建设法制中国,首先要注重法治精神的培育,这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实现良法善治,以公正司法来树立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还要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其中,自觉守法,共同铸造起依法治国的精神之基。

一、信仰缺位,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孟子,离楼上》只
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官本位思想,造成了我
国社会法治传统的缺失,公众没有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现实中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以及以势压法、以权欺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漠视法律,无知无畏
(二)小视法律,执意信访
(三)忽视法律,迷信人情
(四)藐视法律,拒不执行
(五)轻视法律,徇私舞弊
(六)无视法律,以权压法
二、全民信法:法治中国的精神基石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硬的制度约束,更需要软的文化支撑。

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才会凝聚价值共识、情感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才能为法治中国这座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因
法治信仰是人们守法的内在动因,“因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如果人们遵守法律,靠的是法律的严酷和冷峻,是外力的强迫、压制与威胁,那只能使社会公众对法律产生敬畏感而不是神圣性,即便是不逾越法律底线,也只是理智的选择,一旦遇到某种刺激失去理智,便会以身试法。

只有出自内心对法治形成真诚信仰,才会产生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归属感与依赖感,从而让这种信仰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将法律的要求内化为自己从事一切社会行为的动机。

这是,
守法就成为自觉。

党人们普遍对法律拥有信仰的情感时,法律才是永恒的、有效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会顺利进行。

(二)公正裁判的精神指针
法治信仰不仅是社会大众守法的需要,更是执法人员公正执法的需要。

法律制度是相对静止的,社会生活是运动的;条文是抽象的,纠纷是具体而多样的。

在静止和运动、抽象和具体之间,如何准确适用法律,让裁判合乎天理、国法、人情,让当事人胜败皆服,这不仅需要司法人员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更需要司法人员具有坚定的法治信仰。

司法人员只有树立了法治信仰,对法治产生内在的认同感,并对法律的神圣和权威所折服,才能心中充满正义,把托人情和找关系看作是对自身能力的亵渎,把行贿受贿看作是对法律的侮辱,从而在各种诱惑和威胁面前保持威武不能屈,用浩然正气书写法治的公平。

(三)价值多元的共识导向
在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中国,要确立一种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变得愈加艰难。

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有能力成为凝聚社会成员基本价值共识的载体。

法律的真正效力,一定来自于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认同。

认同不仅仅是对法律规范的遵守,更是在更深层次上对法律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认可和向往。

法治信仰,信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背后的要素,如正义、公平、平等等价值理念。

这些价值基础与目标,体现了人的尊严与高贵,能保证人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不仅是国家和政府所关心并努力从事的事情,而且也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应当主动自觉参与的共同事业。

(四)社会和谐的行为共识
法律就是法则,法治就是规则之治。

在法治社会,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准则,一切矛盾纠纷的解决也都要以法律为标准。

有规则才会有秩序,有秩序才会有稳定,有稳定才会有效益、效率,才会有持续发展。

只有人人都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按法律办事,按规则办事,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有秩序、稳定、和谐。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信任度之所以低,就是因为规则不健全、规则没落实。

只有公民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让法律成为共同的行为规则,社会的信任度才能建立起来,社会的交往成本、交易成本才会大幅度降低,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

三、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度、行为、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潜移默化,需要法治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长期不断积淀,需要依靠公权力主体与私权利主体协同推进。

(一)传播法律知识,学法知法
(二)弱化信访功能,启访转法
(三)公开司法程序,阳光司法
(四)提高业务素养,公正执法
(五)吸引群众参与,督法践法
(六)规范权力运作,依法行政
结束语: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

党员干部要尊奉法律,依法行事,率先垂
范;每个公民也要遵守法律,把法律当做裁决是非的最终标尺。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的表现,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的高低。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党越来越多的人能在法治的护佑下畅快地呼吸时,法治才能成为大家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