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教师资素质,迎接现代职业教育新挑战
我国的职教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迎接挑战,要推动职教的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师资的业务素质。
首先,建立合理、规范、严格的职教兼职教师资格认证条件是题中之要。
职教教师作为教师的一种特殊类型与职业,应与其他类型教师具有本质的区别与属性,应具有体现自身特色的申请条件。
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属的职教教师资格认证的条件,尤其是对兼职教师尚未建立明确的从教资格认证。
从新泽西州职教教师的申请条件来看,有完整、严谨、规范的申请条件,针对不同的申请人群设置了不同的进入“门槛”,以经验、学士学位与副学士学位的进行资格认证的申请的条件、免修资格认证、临时资格证书认证、标准资格证书认证的申请条件均有详尽与完整申请条件的规范。
我国职教教师的申请条件应根据国情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建构合理、规范、严格的认证条件,使职教师资培养的走上规范化道路。
其次,拥有完整的申请条件的同时,也意味着职教师资来源更加多元化,使一些企业的技能“高手”走进职业院校即兼职教师,为职教师资的培养注入新的血液与动力。
教育部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建立与“院校培养”教师不同的资格认证条件,把兼职教师的工作经验作为重要的申请条件之一,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的课程和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兼职教师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为此,教育专
家应共同合作建立合理、规范、严格的职教师资格认证条件,以此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在实践的层面上将取决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构建这支队伍,应突出三类师资群体:一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教育面临巨大冲击与变革的权威型校长群体;二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双师型”师资群体;三是创建一支能适应面向教育市场、面向社会需求的懂教育、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师资群体。
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职教师资的业务素质。
因为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向他们“传道授业”的教师的影响。
正如日本人所断言的“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没有教育的质量,就没有建设的质量”。
也正鉴于此,前西德才把自己产品质量及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归结为5万个全日制培训导师和近30—40万人部分时间制导师。
不断完善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理想、价值取向、个人信仰、献身精神等方面。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作出成绩,就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加强《教育法》、《教师法》、《职教法》的培训学习提高职业服务意识。
加强学习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道德行为规范
化。
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业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优秀教师事迹、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专题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坚定自己当好一辈子教师的信念,并为做一名合格教师而奋斗不止。
打造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观念而提出来的。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业务素质上,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在对知识的把握上除了具备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与规划协调性。
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导向”转化,在我国,专业教师不全是由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当,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产教结合,对现有职教师资分批次、有计划地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选派到生产科研单位及社会实践第一线,磨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实现“理论型教师”向“技能型教师”转化和“实习指导教师”向“理论化教师”的合理转化。
建立机制,营造气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当前,职教师资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着下列三类问题:其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由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虽在教育教学经验上有一定的积累,在专业
课教学中职教特色并不明显。
同时,他们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等方面也相对薄弱;其二,部分毕业生,走上讲台后,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在教育教学经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与理想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三,部分聘请来的兼职教师,往往感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
为此,建立竞争机制,让我们每位教师有危机感,对态度不正、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不适应教改的教师,降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