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清单《烛之武退秦师》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晋侯、秦伯:2.寡人:3.子(敬称):4.盟:5.《左传》: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从公从.之2.辞辞.曰:“臣之……无能为也已。
”3.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高考】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6.朝朝.济而夕设版焉7.易以乱易.整,不武【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8.贰且贰.与楚也9.危国危.矣10.陪焉用亡郑以陪.邻11.厌夫晋,何厌.之有12.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3.与失其所与.(二)重点虚词1.“之”2.“以”(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译文:(一)文言断句1.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限断9处,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荆轲刺秦王》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太子:2.变徵、羽声:3.宾客:4.蛮夷:5.宗庙:6.陛下:7.《战国策》》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信今行而无信.2.见秦王必说见.臣3.顾顾.计不知所出耳4.遗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举愿举.国为内臣6.负王负.剑7.就轲自知事不就.8.卒卒.惶急不知所为9.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0.少愿大王少.假借之11.诚秦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2.私乃遂私.见樊於期13.请乃请.荆卿曰【高考】吏部请如雍言14.走秦王方还柱走.【高考】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15.略进兵北略.地【高考】略举大义16.更愿足下更.虑之【高考】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17.亲则秦未可亲.也【高考】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18.奉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19.居其人居.远未来【高考】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20.发顷之未发.【高考】奏发司马光墓21.陈恐惧不敢自陈.【高考】极陈时弊十事22.方方.急时,不及召下兵【高考】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23.预预求天下之利匕首【高考】留守何预(二)重点虚词1.“而”2.“为”3.“乃”(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译文: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译文: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四)本文有哪些典型的文言句式?请梳理并各举一例。
三、迁移运用(一)文段阅读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注:女子装饰品】,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发:②岁:③苟:④处士:⑤业:⑥振: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2)译文:(二)写作训练1.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司马迁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渊明《咏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左思也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但也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并不可取,如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朱熹则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今天,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角度自选。
《鸿门宴》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一)官职1.左司马:2.左尹:3.参乘:4.都尉:【高考】①“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2018卷三)②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019卷三)(二)地理5.“沛公欲王关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臣战河北..”“沛公居山东..时”“将军战河南几句中的加点词分别指哪些地方?请予以说明:(三)礼俗6.“项王、项伯东向..坐……张良西向..侍”一句体现了古代怎样的座次文化?请简要说明7.“项王按剑而跽.”“(荆轲)箕踞.以骂”两句中的“跽”“踞”分别是怎样的姿势?8.“约为婚姻..”该如何理解?(四)成语(梳理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并掌握)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幸妇女无所幸.故幸.来告良2.善素善.留侯张良3.固固.不如也4.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5.属若属.皆且为所虏6.如杀人如.不能举沛公起如.厕7.胜刑人如恐不胜. 8.间道芷阳间.行【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9.籍籍.吏民,封府库10.游秦时与臣游.11.谓请往谓.项伯,言……【高考】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12.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考】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13.蔽常以身翼蔽.沛公【高考】若以叛逆蔽.罪,恐辜陛下好生之德13.置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二)重点虚词1.“所”2.“且”3.“者”4.“与”(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译文: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5.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译文:三、迁移运用(一)文段阅读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善:②进:③用:④与:⑤耻:⑥下: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子孙世禄于.齐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齐桓公以.霸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召忽死之.④今者.项庄拔剑舞有封邑者.十余世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译文:(2)译文:(二)写作练习1.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根据这段材料能提炼出哪些观点?2.樊哙在劝说沛公离开时说“大行不顾细谨”,而我们今天却常常告诫他人“细节决定成败”,这该如何理解?请以“大行与细节”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段。
要求观点鲜明,并适当运用本文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