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①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凡有报学,皆成性格。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④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⑤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⑥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⑦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⑧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6.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7.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论据: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论据: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读书名言警句积累:1. .腹有诗书气自华。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课后巩固】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

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

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

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

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

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我说:“”第一课时《谈读书》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yí chóu zǎo xiájiéjuéliújièzhì cījuéhào jiáo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⑶诘难:诘问,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⑸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⑹矫:做作,不真实。

⑺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⑼滞碍:不通畅。

⑽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⑾要诀:重要的诀窍。

⑿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⑵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

⑶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⑷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文本探究: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5.语言品析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