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边城

3 边城

的鼓励。

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情绪下写成这个作品,也不大明白我写完它的意义。

即以极细心朋友刘西渭先生的批评说来,就完全得不到我如何用这个故事填补我生命中一点哀乐的原因。

”由此可以印证,《边城》就是沈从文将自己生活过的痕迹融进了作品中。

具体一点儿说,就是沈从文自己以对生命存在无常与无奈的体察,以及对湘西故土上群体生命存在的悲悯与痛苦,促使他创作了一曲凄美哀婉的悲伤挽歌。

沈从文对生命存在的无常与无奈的体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个人的人生经历。

外在生存环境的严酷,使无奈的人生充满了随机与偶然。

尤其在这些来自于社会人为的祸患面前,没有人能够轻松躲过命运的定数。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不可知的“天灾”。

在沈从文未去北平之前,他生了场大病,这次病持续了40多天,差点儿死去,有幸的是,他后来却神奇地活下来了。

除此之外,沈从文一个深谙水性的好伙伴却因泅水而死了,死的突然死去了,活的又偶然活了下去。

因为好友的骤亡,他曾发表过:“一生一死,生死无常”的感慨。

我有时候不免会想,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的好友溺水而亡,所以他才会将《边城》中天保的死也设计成溺水而亡。

以及在作品中,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天命”意识,就是作者生命体验的体验与佐证。

这些事件将生命存在的无常与无奈的观念印证沈从文的心中,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因子不时的从沈从文的意识中冒出宣泄在艺术创作中。

沈从文过去生命中的一点哀乐更因为湘西而产生,在《长河·题记》中写道:“去乡已八十年,一入辰河流域就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留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是近二十年的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

湘西已非昨日湘西,与沈从文的心中的湘西更是天壤之别,他用美好文字构建出的恬静湘西顷刻间荡然无存,血的浸与火的锻炼不断侵蚀着湘西那种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使本就封闭,落后的湘西更加破败萧条了,“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消失了,他倾注心神构建的希腊小庙也倒塌了。

在他美好的湘西故土的人世沧桑发出慨叹,一种对群体生命存在的无奈的悲悯与痛苦也油然而生。

对沈从文来说湘西之行的触动实在太大太大了,业已作为一个契机,使这些沉淀在心中的思想迅速浮现并融进《边城》。

对群体生命的无奈的悲悯与痛苦潜在地决定了《边城》的悲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二字代表着不明确定的答案,也代表着悲剧结局的无常与无奈,而“这个人”也不再只代表特指出的傩送了,它浸含了作家沈从文对自我人生命运漂泊不定,难以把握的慨叹与沉思,而又蕴含了他对整个湘西人民前途,未来不可预测不可主宰的忧虑与无奈。

所以,我认为沈从文在《边城》中所露出的悲伤情愫源自于他对生命存在的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