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 “也许” “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 “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 。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 相当于“然后” 。
例: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D. 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 .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 “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 .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 B . 代处所, 可译为“哪里” “什么地方” 。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 C .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 可译为“怎么” 。
例: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 乎①语气词:A . 用在句子的末尾, 表示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吗” “呢” 。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 .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 “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C .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 助成音节, 可译为“……的样子” , 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 .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B .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 .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B .表示时间, 可译为“偶尔” “有时” 。
例: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你的” “你们” “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 .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B .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B .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 C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 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 “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B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B .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 .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B .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 “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12. 也①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A . 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可译为“啊” “呀” , 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B .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 “吗” , 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C .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 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 舒缓语气, 引起下文, 可译为“啊” “呀”等,或不译。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 13.已副词:A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 “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14.以①介词:A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B .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 “拿” 等。
例: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C . 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隆中对》②连词:A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B .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15.矣语气词:A .表示已然,可译为“了”。
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B .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
例: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C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16.于介词:A .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
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满井游记》 B .表示(二中考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 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 [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 [立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 上使 [扶苏 ]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 [渔人 ]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 置 [于 ]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 [以 ]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 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 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三一.通假字1.敬富贵 , 无相忘. (“无”通“毋” , 不要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 , 征发 , 调发3.为天下唱 , 宜多应者(“唱”通“倡” , 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 , 目的 , 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 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 穿7.而君逆寡人者 , 轻寡人与(“与”通“欤” , 吗8.以君为长者 ,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 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 仅仅 , 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 ,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 苍鹰 , 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 , 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 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 , 有所广益(“阙”通“缺” , 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 , 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旦日 , 卒中往往语 , 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 , 受地于先王 , 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 , 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 , 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 , 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 , 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 , 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 , 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 , 远小人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 , 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 , 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 名词作动词 , 用网捕2.狐鸣呼曰 (狐 , 名词作状语 , 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 , 固以怪之矣 (怪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 (目 , 名词作动词 , 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 , 名词作状语 , 用朱砂6.陈胜王 (王 , 名词动词 , 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 , 忿恚尉 (忿恚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 , 形容词作名词 ,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 (广 , 形容词作动词 , 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 , 轻寡人与 (轻 , 形容词作动词 , 轻视11.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缟素 , 名词作动词 , 穿孝服12.保其岩阻 (岩阻 , 形容词作名词 , 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北、东、西 , 名词作状语 , 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 (身 , 名词作状语 , 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 , 名词作动词 , 用箪装 , 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 (日 , 名词作状语 , 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 , 形容词作动词 , 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臧、否 , 形容词作动词 , 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 ,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 (良实 , 形容词作名词 , 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 , 优劣得所 (优劣 , 形容词作名词 ,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 , 有所广益 (广益 , 形容词作动词 , 扩大、增加23.亲贤臣 , 远小人 (亲 , 名词作动词 , 亲近;远 , 形容词作动词 , 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 , 动词作名词 , 效力的机会 , 任务25.攘除奸凶 (奸凶 , 形容词作名词 , 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 (涕 , 名词作动词 , 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 , 兵甲已足(兵器 2.长(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为屯长(领导者 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 , 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 , 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 , 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 , 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本分 (2 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敝 (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 , 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 , 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1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 , 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 , 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 , 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 , 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1自董卓已来 , 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 , 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边塞 23.善(1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 , 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 , 守丞死 , 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1不宜偏私 , 使内外异法也(让 , 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 , 固以怪之矣(字 29.数(1车六七百乘 , 骑千余 , 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 , 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 , 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1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 , 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 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 , 谓为信然 (是 (4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 (5为坛而盟 , 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 , 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 , 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 , 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 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 , 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时人莫之许也 (赞成 (2 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 ,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 , 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 , 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 , 远小人(疏远 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