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资料讲解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资料讲解
③表比喻,表态度 《荆轲刺秦王》 箕踞以骂曰
《鸿门宴》 常以身翼蔽之 吾得以兄事之
2、名词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非有诏不得上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沛公奉卮酒为寿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若入前为寿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间行
5、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以:到、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能够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医生
荆轲刺秦王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荆轲刺秦王》 使使以闻大王
《鸿门宴》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
3、动词意动用法
4、动词为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以鄙远 共其乏困
《荆轲刺秦王》 丹不忍以己之私 其人居远未来
《鸿门宴》 其志不在小 沛公今事有急 君安与项伯有故
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6、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古义:谢罪,道歉 今义:感谢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8、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古义:逃跑 今义:步行
2、形容词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
《荆轲刺秦王》 则秦未可亲也
《鸿门宴》 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鸿门宴》 拔剑撞而破之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荆轲刺秦王》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一 词 多 义
1、鄙
①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形容词,鄙漏,这里指目光短浅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
《鸿门宴》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
5、名词的为动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烛之武退秦师》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
2、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词 类 活 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表时间方位 《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荆轲刺秦王》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秦兵旦暮度易水 发尽上指冠
《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日夜望将军至 头发上指
②表工具、方法 《荆轲刺秦王》 函封之
《鸿门宴》 间至军中
1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古 今 异 义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不能干什么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6、如
①固不如也(《鸿门宴》) 动词,比得上 ②杀人如不能举(《同上》) 动词,唯恐 ③沛公起如厕(《同上》) 动词,去
7、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形容词,尽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形容词,美丽的 ③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虚词用法
荆轲刺秦王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同“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5、卒其不意 “卒”通“猝”,突然 6、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8、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显露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9、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同意 今义:有做某事的意愿 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11、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考虑
鸿门宴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亡去不义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3、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嫁娶的事
鸿门宴
1、皆为龙虎,呈五采 “采”通“彩”,彩色 2、具告沛公 “具”通“俱”,全、都 3、距关 “距”通“拒”,把手 4、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
5、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背叛 7、明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点 8、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隙 9、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否则
2、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副词,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如果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及,比得上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获(《鸿门宴》) 代词,你
3、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 秦师》)
否定副词,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 条件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副词,稍微,略微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副词,隐约 ④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形容词,微小 ⑤微言大义 形容词,精微的
4、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副词,只是
②终以不顾(《同上》)
动词,回头
③三顾茅庐(《同上》)
动词,拜访
5、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 形容词,全部的 ②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形容词,尽 ③孙叔敖举于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词,选用 ④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动词,攻克 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动词,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