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现代诗歌两首》导学案主备:赵宏凤审阅:贺娟审批:
【学习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向的内涵。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朗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语述适中,读出感情。
2、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首诗的相关知识。
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4、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
注意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
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代表作《红烛》《死水》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2、写作背景
《也许》
《也许》是作者用来悼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
1926年秋天,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到上海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患重病。
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再别康桥》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哪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第一课时
《也许》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夜鹰()咳嗽()蝙()蝠拨拨()撑()
荫()庇()护咒()骂
2、解释词语
庇护: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
4、“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从“松荫”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5、女儿其实并不是“睡着了”,而是永远离开了父亲,诗中哪几句诗是写实?
6、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是什么?
【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揉碎()浮藻()蛮溯()斑斓()()笙()箫
2、解释词语
斑斓;
放歌:
青荇:
招摇:
3、熟读背诵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什么?(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
4、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5、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具有哪些丰富的情感?
【我的收获】
【拓展延伸】
积累徐志摩的其他诗歌: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语言清新明快,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短短几行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意溢于言外。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
我想本诗就是其中经典之一。
这首《偶然》小诗,写的唯美富有情趣,其中用到了很多比喻,对比的修辞。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意象,全诗整体读来就如同一幅唯美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流连,让人深思。
例如:“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波心”,“相遇在海上”,云,水波,海上等意象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时光匆匆,万事万物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的自然常态,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人生中偶然的邂逅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变数,也许只一个转身的离去,就已经错过一辈子了!大多数人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徐志摩早期在剑桥大学邂逅了才女林徽英,两人经历一段唯美的爱情,但好景不长,林徽英之后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找到了陆小曼。
徐志摩一直眷恋着这份感情,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流露出对林徽英的爱慕、留恋。
正所谓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曾经,初相遇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初遇情结,真的就象一杯清水一样清纯透明,初见后的分手,有如曾经挥手的云彩,也似轻轻告别的康桥……这恰是人生最好的写照。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是诗人徐志摩的名作,也是“新月”诗作中最简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徐志摩十分崇拜泰戈尔,视他为智慧与光明,5
月下旬他陪同泰戈尔往日本,7月方回。
《沙扬娜拉》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多半写在日本的观感,共18首,这首诗是徐志摩离开日本时所作。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五行,没过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外景烘托,却给人勾勒出了一个清新,朋友依依不舍分别的动人画面。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首情诗,描写恋人难解难分的话别场面。
后来查过资料才明白,我完全曲解了诗人的本意。
“沙扬娜拉”是日语“じゃね”(再见)的音译,不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不过撇开它在日语中本身的意思,如果这是一个女孩的芳名,那一定很受欢迎,这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这是一首送别诗,完全可以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媲美。
诗人访问结束归国,日本女友人前来送行,身着日本和服,盘着秀美的头发,举止温柔,步履轻盈,向诗人挥手告别,表情中带着几分羞涩和不舍,相处的那段日子如蜜般甜美,如今就要分别,一种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
诗人以神传情的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久久回味。
【自主探究】参考答案
《也许》
1、(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他内心痛苦的表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此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吸水”诗人宁愿相信在另一个世界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4)“也许你······更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
2、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
3、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女儿的睡眠,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
4、象伞一样全面保护着女儿。
5、“我把黄土······的飞”
6、无限的的悲痛和深沉的父爱。
《再别康桥》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游人,海······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我情”。
2、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而这首离别是“云彩”等。
3、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开头“轻轻地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论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壮志豪情,而这些都以成为梦幻,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情感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实,“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
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5、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涩和喜悦;理想破灭的伤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