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土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
1.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与整体论、生态系统平衡及其调控理论、
资源经济-生态协调轮、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动力源-汇理论、
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系统原理等。

2.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地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和稳态机制来实现。

3.生态-经济协调论:(为什么要遵循这里理论)
4.地域分异规律分类:
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小气候、小环境影响(月牙泉、沙漠的小绿洲)
5.生态动力源包括:
自然生态动力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营养力和动植物力
人类活动生态动力源:土地开垦、植树造林、施肥、用农药
第三章
1.土地生态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思路:1)系统研究思路;2)“黑箱”与“白箱”技术思路;3)“灰箱”技术思路;4)精确与模糊技术思路;5)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技术思路;
6)土地生态学的技术系统框架。

(要知道什么是黑箱、白箱)
2.数据获取方法:1)实(试)验研究;2)实地考察与调查;3)定位观测;4)是滴勘测与遥感技术;5)其他获取技术。

3.数据处理分析与决策技术系统
1)分析评价与预测技术;2)规划设计与方案优选;3)方案实施的动态监测与信息反馈。

4.自然与工程科学调控技术系统
1)物理工程技术:a.土地污染问题,可采用客土法、污染源控制、污染物堵截法和热处理法、稀释、淋洗等技术来控制和解决。

b.水土流失问题,可通过修梯田、水平沟、淤地坝等物理工程技术来控制和解决。

c.土地风沙问题,以一定的宽度和面积为单元,可通过修防风设施、堵沙设施等物理工程技术措施来控制或解决。

2)生物工程技术:用生物的吸收、降解、吸附、拦截等功能来防治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3)农艺技术:污染的土壤,可通过筛选、种植能分解污染物且非食用的植物来防治土地污染;对于水土流失,可通过免耕覆盖,等高条带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技术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4)化学技术:利用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化等机理来防治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四章
1.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点:1)土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高维性;2)土地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关联的复杂性;3)土地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4)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5)土地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2.土地生态系统分类
尺度大小:小区域(小尺度)土地生态系统、中等区域(中尺度)土地生态系统、大区域(大尺度)土地生态系统、全球土地生态系统等;
按人类干扰强度:自然土地生态系统、人工土地生态系统、半自然半人工土地生态系统等;按土地生态系统的用途:农用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和未利用地生态系统。

(细分)
3.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指城市绿地、水域及其动植物与商业、住宅等其他城市土地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第五章
土地生态系统可以依次分为:未利用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用地生态系统、休养与休闲用地生态系统、农业用地生态系统、居住与工矿用地生态系统、损毁与污染地生态系统等六类。

第六章
1.土地生态登记:土地生态登记就是根据土地生态研究的目的,在选定的区域对土地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登记的过程。

2.土地生态登记调查方法有: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调查、遥感技术。

3.土地生态登记内容:(大题)
1)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调查;
2)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登记;
3)区域特殊保护项目调查登记;
4)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及主要土地生态问题调查登记。

4.选择土地生态评价指标的原则:代表性、灵敏性、通用性、经济性、稳定性。

5.建设用地的宜人性评价指标:1)土地的通达性:交通条件;2)建筑的经济性:地貌条件、“三通一平”;3)生态稳定性;4)环境的清洁度:洁净的大气、水、土壤环境;
5)空间拥挤度: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6) 景色优美度:景观美学质量的度量。

6.农用地生态评价指标:气候、土壤、水资源、地质、生物资源。

7.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生态环境危险性评价;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8.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于个人或社会具有价值的生态过程或功能,包括来自自然资本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

9.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分类:
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直接实物价值、直接服务价值
间接价值—生态服务价值
选择价值
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遗产价值、选择价值(P122)
10.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指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和地学的知识,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

11.生态足迹:指在一定的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它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

第七章
1.土地生态规划的发展:
1)19世纪末叶George Marsh 1864年出版的《man and nature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John Powel 《report on the land of the arid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Patrick geddes 《cities in evolution》。

2)20世纪上半叶,Haward的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应用:田纳西流域的综合规划。

3)20世纪60年来以来,卡逊《寂静的春天》
2.土地生态规划程序:土地生态调查、土地规划方案分析、土地生态分析与综合(P144)
第八章
1.让自然做工的原理(大题):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

(P160-161)
2.土地生态设计案例(为什么好,设计过程,怎么设计)P169-
第九章
1.课件案例:98洪水原因;石油农业是什么,优点;三北防护林建设原因;退耕还湖等。

2.土地生态工程原理:物质循环、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

第十章
1环境资源价值(第六章9.)
2境生态价值:1)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2)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

3源环境价值核算方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陈述偏好法;直接市场评价法。

(要知道这些方法怎么用)
1)直接市场评价法:剂量-反映方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估算土地生态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机会成本法与重置成本法。

2)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内涵资产定价法(房地产市场,房市差价;劳动力市场,工作环境影响收入);防护支出法;旅行费用法。

3)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评价法与专家调查法。

第十二章
1.生态伦理学是指关于人们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和过程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研究。

2.土地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1)土地生态伦理观的科学特征是,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土地生态系统关系的领域,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2)它认为道德不是人的专利,并非只有人类才享有道德权利和得到道德待遇,不能把生命和土地生土地生态系统,系统作为道德共态系统排除在道德范围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