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八大山人与禅门关系的几个问题萧鸿鸣〔摘要〕八大山人不仅皈依过禅门,而且身兼曹洞临济两宗。
本文以详实的资料,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阐释了八大山人的禅门灯统、世系、禅门思想以及他逃禅,还俗等问题。
〔关键词〕八大山人;皈依;禅门。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另三位为髡残、石涛、渐江),•又是四画僧中唯一一位在禅门做过住持的僧人。
但是,八大山人在禅门中的灯统、世系、思想等问题,却在历年的研究中,语焉未详者甚多。
其实,自1960年的江西奉新奉先寺发现《个山小像》以后,八大山人的逃禅时间,师从等关系即已明朗,只是后人未能对此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从而使这一问题一直未见论及。
今应《江西省宗教志》主编何明栋先生之请,故将八大山人与禅门的关系等几个问题,写成此文,以释八大山人在禅门三十多年之诸多缺疑。
一、八大山人的禅门灯统八大山人,法名传綮,法号刃庵,字个山等。
在《个山小像》的正中央,有一八大山人释门兄弟饶宇朴的跋文曰:“个山綮公、豫章王孙……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这段文字,即为八大山人自甲申国变于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逃禅后的灯统及师从记载。
文中所及“耕庵老人”即先在进贤介冈,后在奉新芦田创建耕香禅院的释门长老颖学弘敏,(又作“颖学宏敏”)。
据道光三年朱楣、贺熙龄编修的《进贤县志》卷二十三·仙释·三十二载:“国朝宏敏,字颖学。
天资高朗,机锋迅彻,而随分接引,多所拯拔,嗣博山、雪关和尚法,天界浪杖人,以祖席属师提唱,师坚谢不就,种田博饭,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
字畊庵老人(2)。
……法嗣传綮,号刃庵,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
”县志中所说“博山”乃指江西广丰县博山,因该山为曹洞宗寿昌支脉,无明慧经的首座弟子无异元来在此设道场能仁寺而名,故世称元来为“博山禅师”,又叫“博山元来”,或直接称其为“博山”。
雪关即为道,又称智。
曾主法于广信府嬴山寺,并兼任博山能仁禅寺首座。
崇祯三年(1630)元来圆寂后,受请入住博山执掌法席。
此外,有关颖学宏敏参博山嗣席雪关的记载还有:《五灯全书》卷百十六:“洪都奉新头陀颖学弘敏禅师,宜丰陈氏子。
……参博山,,入侍寮。
……随往浙主大慈,掌记宝……夏自武林还瀛山,师为第一座,印以偈。
……是冬,涅……头陀开法。
”另有超永《续灯存稿》卷百十六(字续藏第140册)载:建州松溪弘恩(瑞昌王氏)投博山来,落、次参瀛山。
末注:“雪关嗣”。
信州瀛山成峦(饶州余氏子)投博山,末注:“雪关关(嗣)。
”洪都奉新弘敏(宜丰陈氏)参博山,,末注:“雪嗣”。
这些史载文献,都说明了八大山人业师颖学弘敏是曾尝参过雪关的弟子,所以注称:“雪嗣”。
雪关的事载如下:“信州瀛山雪关禅师,上饶傅氏子。
……依景德寺傅公和尚出家。
一日,见坛经…火烧海底‟句,疑之。
乃参博山来,来令究船子藏身公案,急切提斯。
……六载,大彻源底,开法瀛山(3)。
•”从博山元来以下的世系二十字:“元道弘传一,光普照通。
祖师隆法眼,永播寿昌宗(4)。
”亦可知道“元来”、“道”、“宏(弘)敏”、“传綮”为其支脉所出无疑。
由此,可列八大山人禅门世系如下:曹洞宗寿山法系廪山常忠(1514-1588)嗣传无明慧经(1548-1618);博山元来(1575-1630)嗣其衣钵乃为曹洞宗二十七世;雪关·道(1584-1637)嗣为二十八世;松溪弘恩,瀛山成峦,奉新颖学弘敏·耕庵老人(1607-1672)嗣为二十九世;传綮·八大山人,饶宇朴当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弟子(5)。
•饶宇朴跋中“博山有后”之说,当即指八大山人嗣席曹洞宗寿昌法系博山的门庭(6)。
二、八大山人逃禅原因分析有关八大山人逃禅的原因,•邵长衡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南昌北兰寺与八大山人相晤后撰写的《八大山人传》中说:“八大山人者……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发为僧。
”邵长衡文中的“遭变”即指的是1644年的甲申国变。
对于国变,邵长衡又写道:“山人胸次汨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
……予与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势益怒,溜潺潺。
疾风撼窗扉,四面竹树怒号。
如空山虎豹声,凄绝几不成寐,假令山人遇方凤、谢翱、吴思齐辈。
又当相扶携恸哭至失声,愧予非其人也。
”这记载虽是明亡四十七年后的情景,但多少还能从叙述的这三位亡宋遗民中,体悟出八大山人是因为有“郁结”在心之故而出家的,这个“郁结”便是对故国的哀思。
这种思想,亦在后来的逃禅生活和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思君”花押、“八还”印章等等。
尽管如此,但是,对于逃禅的直接记载和史料、文献均不见有详载,故仅能依据“遭变”的特定时间、当时的客观现实和参照八大山人自己所遗留的诗文,印章,以及时人对其逃禅的态度来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假想结果。
这种结果,虽不足以完全证实这种事实的可能,但是在没有任何史料的情况下,这一合理假想结果的得出,当不失为让后人引起重视的一种现象。
据《个山小像》饶宇朴所述,•八大山人是顺治五年(1648)戊子才正式遁入佛门的。
从1644年的甲申国变,到1648年的“戊子现比丘身”这四年,作为明王孙的八大山人,他的外部生存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所以记载明王子孙的《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序说:“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
”我们可以依据这一时期发生在南昌周边地区的重大事件作一个排列,便多少可以得出八大山人遁入佛门,以求佛门庇护的某种原因。
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崇祯皇帝于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在禁园煤山(今景山)自尽殉国,明亡(7)。
1645年八月,清廷髡发令到达江西。
其严厉程度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又禁故明宗出仕等。
九月,清军平江西南昌等府、州、县十一座。
下旨:故明诸王,无论大小,俱著赴京朝。
十月,明降清将领金声桓等血洗峡江、吉安、万安、袁州等抗清力量和人仕(8)。
1646年二月,清江西提督总兵金声桓攻占抚州(今江西抚州,临川治署),•擒南明永王及官员九十余人;五月,对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十月,清军破赣州(9)。
1647年八月,清兵杀已投诚并出家为僧的明宗赵王朱由;•擒杀故明宗姓麟伯王、蔼伯王;十一月,擒杀故明义王朱及其子;十二月,擒杀瑞王朱统(10)。
1648年二月,清擒杀明宜春王朱议衍;五月至八月,清军再围南昌,•南昌城内死十余万(11)。
从甲申1644年到戊子1648年前后四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南昌及周边地区无一日宁。
当时的南昌名士彭士望在诗中说:“王孙各窜伏,困苦无完裳。
谁为杜杜陵,见汝哀彷徨(12)。
”八大山人亦在《个山小像》中自题说:“没毛驴,初生兔,破面门,手足无措。
……”在这种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八大山人面对的是国已破,君已亡,家已败,父、妻、子俱死的残酷现实,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即以死殉国,这是当时许多明宗和明遗民选择的道路;另一条则是落发为僧,求得佛门的苟且余生,说到底,逃禅乃是逃命。
八大山人选择了后面这条用自己的双眼,来看自己最美好的世界被异族蹂躏、摧残的无比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无奈,在八大山人后来的许多诗文和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13)。
而八大山人最终返俗的选择,亦充分地说明了其逃禅的被迫性和无奈性。
三、禅门思想的体现八大山人在禅门共生活了三十多年,其行踪为:在进贤介冈灯社十二年,•在奉新耕香禅院十九年,这十九年,有七年为耕香禅院的主持头陀。
为此,地方志说其:“尤为禅林拔萃之器”,释门同仁则称赞说其:“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山后矣”。
按照寺庙成规,普通和尚接嗣为长老住持后,当有其徒将其一言一行记录在案,以备后世的教化,这是了解禅门长老主张的最好途径和最为可靠的办法(14)。
但是,有关八大山人在耕香院的禅门语录,一直未见史传和发现。
尽管如此,由于八大山人遗留存世有大量的书画作品和作为信物凭证的印章等,这多少为我们了解八大山人的禅门思想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道路。
八大山人在自题《个山小像》时说:“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
•洞曹临济两俱非,嬴嬴然若丧家之狗。
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
”这段诗偈,充分地说明了八大山人虽然是曹洞宗三十世门人,但是所修法门则是曹洞、临济兼而有之。
现存世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在进贤介冈灯社时所作,其诗里诗外,为禅理所浸泡,诗云:“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
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和盘托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著沙,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丘麻。
从来瓜瓞咏绵绵,半熟香飘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等。
从这些充满禅理、禅义、禅机的八大山人诗偈来看:八大山人的诗偈,是用心在与自己对话,他虽不像以往禅门的名宿大德,是在以对话或教训徒儿的方式来阐明自己的禅学观点,但是这种写己胸襟的诗偈方式,亦是其禅学观点的最好代言。
如:曹洞《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上堂,一切智智清清,无二无二分。
”又道:“无法可说是名说法(15)。
”《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曹洞)(16)。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录》第七十三则:“师云:眼里着沙,•不得底太局狭生!曹山道:若是世间麓重贪嗔痴,虽然断却是轻;若是无事无为净洁,此个重无以加也。
”曹洞《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师与密师伯经由次,见溪流菜叶,•师曰:“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人居否?”乃共议拔草。
龙湖普闻禅师,(唐)僖宗时,辞石霜去至邵武城外,见山郁然深秀,遂拔草,至烟起处,有一苦行居焉。
《碧岩录》卷三[22]条:“雪窦出他们云门,所以一时拔却,独存云门一个。
这韶阳知重拔草,盖为云门知他,雪峰道:南山有一条鼻蛇落处,所以重拔草。
”以上曹洞法门,八大山人诗中随处可见。
八大山人在《个山杂画册》册中有诗句:“欲把问西飞,鹦鹉秦州陇。
”《五灯会元》卷十一·虎溪庵主:“师曰:…得么无宾主?•‟曰:…犹要第二喝在‟。
师便喝。
有僧问:…和尚何处人?‟师曰:…陇西人‟。
曰:…承闻陇西出鹦鹉,是否?‟师曰:…是‟。
曰:…和尚莫不是否?‟师便作鹦鹉声。
僧曰:…好个鹦鹉!‟师便打(17)。
此为临济法门,亦又可见八大山人串门(18)临济,真所谓“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
”八大山人有“驴”印,“驴”款等名号。
•陈鼎《八大山人传》曰:“八大山人……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
”《五灯会元》卷第三·鲁祖宝云禅师:“师寻常见僧来,便面壁。
南泉闻曰:…我寻常向师僧道,向佛未出世时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他么驴年去?”《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念禅师:“师与文选论义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
远曰:…请和尚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