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名号之含义及其妻子等问题李福顺一.名号含义之推测与其出身谱系八大山人名统(上林下加金,音劝),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1644年明亡,他躲进南昌奉新山寺庙,隐名埋姓,法名“传綮”,“戊子(1648年)现比丘身,癸巳(1653年)得正法于吾师耕庵散人。

(《个山小像》画面饶宇朴题语)自号“雪個”,更号“个山”,遂又更号“个山驴”。

他三十五岁前即1659年前,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均用“传綮”。

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因妻子俱死,为传后,他决定还俗,蓄发谋妻子,当年秋来定山桥创建青雲谱道观,成为道士,道名涵虚玄裔朱道朗,字良月,号破雲樵者,亦号八大山人。

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他在自己书画作品中题字钤章使用“传綮”、“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似无特殊规律。

但自1684年创作《杂画册》始署款“八大山人”后,直至去世,便始终用此名款,开始“八大山人”四字竪写不连笔,后连写成似哭似笑二字,以至引起后人误解,附会成八大对当时社会哭笑不得。

对八大山人名号的理解,在清代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陈鼎(1650-----?)〉《八大山人传.》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

”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其二是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

”两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陈说天地四方,皆我为大。

一位16岁即已考中进士的王孙,19岁出家,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也情有可原。

古人狂是求得社会认可的一种方法。

王芑孙《雪杖山人诗集序》云:“山人以疏狂负累世俗阨穷以死。

其平生悲忧愉懌,嬉笑怒骂,以发于诗。

狂简之说,发自圣们,古狂今狂,流连寤叹。

圣人盖尝求狂焉而莫可得也。

观自古文章,若李杜韩苏,未有不狂而能成焉者。

”(《清文汇》乙集卷五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持《八大人觉经》之说,感觉更合理些。

因为八大山人出家后确实对此经钟爱有加,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二十七日题《八大人觉经》后,表现出他对经文内涵的感悟,现藏上海博物馆。

究其原因,是该经内容与他的处境即心境合拍。

“八大人觉”或曰“大人八念”,指的是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方法,即: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

又据《中阿含经。

八念经》,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因为八大自己没有解释,至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有学者做出新的解释。

《文物》1998年第一期,发表了杨新先生《八大山人三题》一文,作者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与他的家庭身世与弃僧还俗有关。

”“在明洪武时期赐给宁王朱权世系二十个字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浙、向、亲、衷。

八大山人属‘统’字辈,恰好是这二十字中的第八个字。

那么八大山人的‘八’字,即表示他是宁王朱权后第八代子孙。

至于大字,或可能与他小名‘耷’有关,大、耷同音,取其一半,即便是‘八大’,那意思是说,‘我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

按‘耷’,即是‘大耳朵’,驴子、兔子耳朵都大,所以他有个别号‘驴’。

”杨先生的解释是建立在八大山人是宁献王朱权第八代子孙的基础上,若八代之说不能成立,则一切解释都要坍塌。

而杨文恰恰在这一点上,难以成立。

第一,他自己的同一篇文章引述了一首彭文亮的题诗:“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

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

”杨文接着说:“瀑泉即(八大山人祖父)多炡的别号,‘九叶’,从朱权祘起为第一代,到八大山人正好是第九代。

”九代则只能是九世孙,何来第八代子孙?按我国古代的习惯,推算谁为某谱系几世子孙,一定要从第一代祘起,而不能随便减去第一代。

我们常说“祖孙三代”,一定是指祖父、父亲、儿子。

难道第三辈的人可以说自己是祖父的第二代子孙吗?又如“九族”,通常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子、孙、重孙、玄孙。

玄孙只能称为九世孙,而八大的身世按九族推算,他正好是在玄孙辈上,所以只能称为九世孙,而不能称为八世孙。

我想这再明白不过了。

第二,我们再求证于《明史。

宁献王传》:“奉国将军多煌,惠王第五子弋阳王奠壏(音献或滥,义为坚实或广阔)五世孙也。

孝友嗜学。

弋阳五传而绝。

”再查《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弋阳王系(八大恰是该系)是按奠、觐、宸、拱、多顺序排列的,八大父亲是多字辈,也应是弋阳王五世孙。

弋阳王是宁献王的第三代孙,五加三是八,所以多字辈是宁王第八代子孙,那么八大山人的统字辈不就是第九代子孙吗?(《明史。

诸王世表宁献王谱系》中有九世孙统鐶为证)身为宁王九世孙的八大岂敢自称八世孙,那岂不乱了辈分,他的哑巴父亲能容忍吗?所以对“八大山人”名号的涵义只能另寻他解。

杨解“八大山人”含意无法立足,对“八还”印章含意的解释也就不攻自破,杨文云:“在山人早期签署‘八大山人’一号时,连带一方‘八还’的印章,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第八代子孙回来了可以延续香火不致‘斩先人祀’了。

”其实“八还”印章文义与八大身世没有多少关联,纯属佛教用语,与八大出家后接受佛教洗礼从而思想发生转变有一定关系。

八还,按《楞严经》解释,是指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所由处。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左加土)还尘,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还原所由处,似乎与八大还俗有点关系,其实他的所谓还俗,只是由和尚变为道士而已,并非蓄发为民。

八大做道士仿佛有一点认祖归宗的意思,因为第一代宁献王朱权就信道,据英宗朝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四九载:“南昌府-----南极长生宫,在西山萧史峰下,宣德七年(1432)宁献王预作寿藏,于此前建琳宫以祀南极,请赐今额,且度道士以奉祀事。

”至天顺年间(1357),南昌地区还保存道观十七处之多。

宁献王本人还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开列各路神仙名号。

至今仍是研究道教的学者的必读书之一。

更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八大山人做和尚期间,在书画上款署法名“传綮”,顺理成章;而还俗做道士以后,反而款署“八大山人”法号,很少用道朗、良月等道士名号,令人费解。

真是亦佛亦道。

关于八大山人涵义的解释,前面已经列举了两种清人的说法,我将信将疑。

对第三种杨新先生的新解,又难以苟同。

那么我做何解释呢。

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确有其事,已不值得怀疑。

山人应做何解?据《汉语大词典》,山人有六种解释:1。

管山林的官;2。

住在山区的人;3。

隐居山林的士人;4。

仙家道士;5。

江湖术士;6。

古代学者士人雅号。

八大既然已做了道士,山人就应该指道士,只不过是尝持《八大人觉经》的道士,换个说法是“八大山人”是通晓佛教的道士。

关于“耷”字的解释,杨新先生认为是八大的小名,不知何据。

是小名,还是学名,或是别名,或者就是法号“驴”的代称?据启功先生考证,“耷”乃“驴”之俗字:“八大山人名字失传已久,画史传记多书‘朱耷’,而山人真迹署款‘八大山人’之外,或署‘驴’,或署‘屋驴’等,未尝有作‘耷’者。

如云是其谱名,则明代宗室名因多怪字,然皆五行递生,‘耷’字偏旁,与五行并无所属,后见阎尔梅自号‘白耷山人’,因忆及仙人骑白驴故事,乃悟‘耷’盖‘驴’之俗字。

”(《伪八大山人画册》)启功先生的解释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马部“驴:似马长耳。

”早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长(大)耳就代表驴。

所以长耳(大耳)“耷”就是“驴”之俗字。

八大速读就成耷,“耷”是驴,所以“八大’也是驴。

这是中国文字在数千年流行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东汉末切韵之学流行之后,则更为常见。

如:之于为诸,不可为叵,不用为甭之类。

第一代宁献王朱权著有《琼林雅韵》一书,说明他是深谙音韵学的,其后代所赐二十个字,是否有他的意见?最不可解者是至今北京人形容某人难以合作斥之为“难揍”,揍,动手脚即可,何难之有?殊不知“揍”乃伺、候二字的速读音(即韵书的切分音),难揍者难伺候也。

“耷”绕了一个类似“难揍”的弯子,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怀疑“耷”字的出现是在“八大山人”正式作为法号后的产物,简便而神秘。

既然耷是驴,八大也是驴,为什么频繁使用八大山人而绝少使用耷,或干脆用“朱驴”?因为八大与《八大人觉经》有瓜葛,与他的和尚身份有关系,万一清朝有好事者在他的名字上做文章,他可以有更多的回旋空间。

不妨看作是障眼法,署真名怕清政府缉拿,用“朱驴”又过于直白而不雅,转个弯子用“八大山人”或“朱耷”,一般人是看不大明白的,隐名目的可以达到了。

八大山人书款,特别是三月十九日,连笔成一个符号,是否包含道教画符的用意?“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

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

图者,画取灵便之状。

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云笈七签》卷七)道教向来重视符图的作用,有时甚至将其神话,成为护身符。

所谓符图即是将汉字加以重新组合,使人不知何谓,神秘莫测。

古人出门腰上挂符,为保家庭平安,屋内悬符,为治病人们服符、吞符、饮符。

道教三洞十二部经,几乎每一部经都涉及符图。

“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

实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

”“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神则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

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

灵,妙也;图,度也。

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

”“符字: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

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

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令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正,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

”(同上)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八大书款就是道教符图,但我想,他既然做了道士,就会对道教符图有所感悟,在清初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代,他巧妙地利用符图这种艺术形式与清统治者周旋,也是完全可能的。

如书刘基有关韬晦的语录:“文成公与人书,后生善美质,须令晦养深厚,天道不翕,聚不能发散。

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英华太露耳!余尝与门人言,人家酿得好酒,须以泥封口,莫令丝毫泄漏,藏之数年其味转佳,才泄漏便不中用,亦此意也。

”惟妙惟肖地披露了八大的心声。

我推测八大对道教理论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有他的作品可资证明。

如书《黄庭经》,并非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而是直接选自道藏:“黄庭经。

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

嘘吸庐间入丹田。

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行之可长存。

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钥闔两扉,幽阙侠之高巍巍。

”我查阅《黄庭经》,发现他使用的是庞大的《道藏》本,而非精选本的《云笈七签》,因为引文与精选本有差别,如“前有幽阙后命门”,云笈作:“后有幽阙前命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