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史及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资料(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1]

园林史及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资料(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1]

名词解释部分和填空题部分1、园林: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2、园林史:园林及其相关因素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3、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构成)按照园林匠师的审美意识所创造出的时空的动静空间艺术4、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5、园林艺术的特征:艺术同性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有特征有园林艺术的综合性,园林功能与审美的协调性,在工程技术、经济与艺术方面的统一性6、中国古典园林类型: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7、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造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或借助于原有地形的营造,加以艺术的加工,把天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城镇内居多8、天然山水园:局部或全部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置花木和建筑营造,将原始的地貌因势利导适当调整,加工,改造。

关键在于选择基址。

一般建在城镇附近的山野风景地带(如避暑山庄)8、皇家园林:秦汉至明清均有,皇帝个人和皇家私有;自然式但也要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气派和皇家至尊9、私家园林:属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们所有。

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

无论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不同于皇家园林(多为宅园,在邸宅后部,前宅后院。

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10、寺观园林:佛寺与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环境。

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多以栽培名贵花木文闻名(如杭州灵隐寺)11、皇家园林的分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12、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如故宫内御花园)13、行宫御苑:建置在城都的近郊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驻驿之用14、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远郊或者更远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地方15、中国古典园林雏形源于商代:囿,台,园圃16、囿的定义:囿是围了一定的地域,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和收养其中,还筑台掘池,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以及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之处。

这种作为园林的雏形,称之为上古朴素的囿。

17、台的定义: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台。

功能是古代人登高观天象,通神明。

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如殷纣王沙丘苑台,文王灵囿,灵台)18、园圃的定义: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蔬菜的场地,除食用、药用外,也发展为观赏用。

19、苑的定义: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苑继承了囿的狩猎传统,但其主要目的已不仅是供狩猎,而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注意自然景色与人工造景的观景内容的结合。

叠山理水,聚山理水,聚土为山,辟池凿沼,种树植卉,养育禽鸟,并布置众多的建筑群供临朝、居住、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

20、汉代奠定了中国至今的梁架结构法式。

21、一池三山: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我国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境地。

最初在上汉代林苑建制,模拟海上神山,后来演变成历代皇家园林的一种传统格局,在一个宽广的水域中筑三岛象征一池三山的神仙住所。

对我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的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22、我国古典园林意识形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23、寺观园林组成内容:崇拜部分,生活部分,前导部分(丛林引导式,溪流引导式,山道引导式,综合引导式),游览部分24、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25、曲水流觞:我国古代的一种游戏,26、中国四大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27、《园冶》明末吴江人计成《一家言》(《闲情偶记》)清代李渔《长物志》清代文震亨28、世界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29、园林的分类:(按地域、历史、功能)按照园林的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按地域分可以分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北方园林;按照造园形式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0、苏州四大园林:仓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31、集景式园林代表:怡园32、风景建筑群代表:万寿宫33、一池三山园林代表:杭州西湖,颐和园,上林苑建章宫34、园林的概念及四要素:山石,水体,植物,建筑3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杂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36、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台,园圃37、上林苑建章宫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一池三山”模式的园林是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8、哪个都城开创了我国皇都规划的新格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邺城开创了城市中轴线;洛阳开创了三套城做法(宫城,皇城,郭城)39、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简远,疏朗,雅致,天然40、三山五园分别是?三山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即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41、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是?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42、颐和园(清漪园)中的什么园是仿照无锡寄畅园所建:谐趣园刘宋宗炳《画山水序》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的提出和王微《叙画》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专著。

简答题大题部分1、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2、各个阶段的特征:3、寺观园林的特点。

答:一、组成内容:崇拜部分,生活部分,前导部分和游览部分;二、总体布局:前塔后殿,是早期寺庙较典型的布局方式,绕以周垣,四面设门,沿墙沟渠,优美清净;三、不同于一般帝王贵族园林,与风景胜地相结合,是古代公共游息场所,对于风景区开发有积极作用。

4、隋唐西京长安城的规划特点答:唐长安建制采取三套城的规划,同时实行里坊制5、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规划特点。

与隋唐时期城市规划的不同。

答:6、什么朝代出现了完整的皇家园林的三个类型?代表园林是什么?答:唐朝出现了完整的类型。

大内御苑(大明宫、兴庆宫)行宫御苑(洛阳西苑)离宫御苑(华清宫)7、简述艮岳的造园成就。

答:以筑山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宫苑,故以山名。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

打破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范模式,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8、西湖十景是什么?西湖的规划特点?西湖特点:城市大型园林。

湖山主景突出。

“一池三山”模式。

园中之园景观。

林木特色景观。

四季朝暮景观。

历史文化景观。

小园大湖沟通。

西湖十景:1.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菏2. 4. 5. 6. 7.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8. 9. 10.三潭映月3.平湖秋月,断桥残雪9、寄畅园的特点。

答:1、小中见大,借景锡山。

2、顺应地形,造山凿地。

3、山水自然,主景开阔。

4、山中涧泉,水景多采。

10、拙政园的特点。

答: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11、清漪园(颐和园)的特点。

答:1、依山开池,模仿西湖。

2、借景西山,建筑呼应。

3、东面宫殿,东北居住。

4、长廊连接,丰富景观。

5、园中有园,仿园寄畅。

6、石舫西洋,对立统一。

12、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后期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答:1.明清两代苑囿风格更加趋向于宏伟浑厚、雍容华贵,以显示封建帝王统治的威力和无比的富有。

表现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及宗教色彩的设计思想。

2.明清时期的皇家苑囿多与离宫相结合,位于郊外,少数位于城内。

3.明清苑囿造园布局多半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巧于利用地形,创造各苑的特点。

4.集仿各地名园于其中。

5.明清苑囿中的建筑布局形式不同于正式宫廷建筑严肃庄重的布局。

6.明清苑囿中也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

7.苑囿中水面面积较大,大部分是利用原有地形水体或泉形成大水面。

8.花木是苑囿中的重要要素。

13、私家园林的三大地方风格是?造园手法的区别是?答:稳重雄伟——北方园林;明秀典雅——江南园林;畅朗轻盈——岭南园林园林主人——北,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南,退职还乡的官僚、地主、富商、文人墨客。

要求和设计主导思想——北,皇亲国戚向往帝王宫苑式的生活享受,追求气派,用以显示政治上的地位。

南,江南私家园林中官运不通的政客和落泊文人欣赏脱离现时的意境,追求超世脱俗的景色。

规模——北,较大,苑内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南,与之相反。

总体布局——北,多采取中轴对称处理,于整形布局中求得自然变化。

(追求气派的思想的必然反映);南,总体布置自然式。

风格——北,庄重、雄伟、壮观、浑厚、沉实;江南,秀丽、轻巧、精致、曲折。

结构——北,多以建筑为主,山水辅佐地位;江南,以山水为主景。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北,建筑要求承重、御寒,体量大,屋顶翼角低;江南,建筑小巧玲珑,富于变化,屋顶翼角高。

水景——北,水源困难,小水池、小水面处理手法;江南,水源充沛。

色彩——北,金碧辉煌,红柱色瓦、富丽堂皇;江南,素雅淡泊,青砖灰瓦粉墙。

(原因1.2.)堆山——北,规模小;江南,规模较大。

植物——北,品种少,不丰富;江南,反之。

岭南园林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和居住建筑结合在一起,这种庭园以适应生活起居要求为主,适当地结合一些水石花木增加庭内的自然气氛。

14、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特点答:1、满足园主日常生活享乐,达到虽居闹市,而又有山林之趣。

2、多与住宅相连,占地面积不大。

3、水是园林中的重要要素。

4、堆山叠石是江南园林中城市山林的主景。

5、园林中的建筑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

6、花木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题材。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时代特点:(1)囿到苑的发展(2)一池三山的布局格局(3)私家园林的出现(4)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5)开创人工堆山的纪录(6)已经注重风景植物的点缀(7)植物园、动物园的雏形总结: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虽已经出现,但是和皇家园林没有明显的类型上的差异。

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概念也比较模糊。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为主。

但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设计经营。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当中还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时代特点:山水诗的影响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画的影响顾恺之、戴逵、王羲之、谢赫等扩大了绘画领域。

顾恺之首创山水画,理论著作《论画》为画品最早文献。

妙极自然的山水意境是这个时代山水园发展的特点。

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外师造化,精炼而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传统山水画风格形成山水风景园林的风格基础。

魏晋南北朝开始以山水为主题的造园风格逐渐形成起来,以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已经普遍使用。

改变了前代豪壮雄伟之气,大量吸收了山水画的特色,继承了古代山水风景园格式,表现了以山水为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