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

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

他询问缘故。

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

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

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

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

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

△,车师/西门/伫/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

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

二、悟读,诗情画境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

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该诗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答案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西域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第四部分(最后三句):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点非常突出。

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

“轮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

“将军……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

“马毛……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